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探析

张洁1,马玮丽2

(1.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石家庄,050091;2.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91)

摘  要:德国“双元制”被誉为德国的“国宝”以及经济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对世界影响深远,本研究在系统的阐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后,从文化、教育和法律等方面归纳了“双元制”的特征。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探析

(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德国“双元制”被誉为德国的“国宝”以及经济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它是一种非学术性的教育模式(类似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或技工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至15世纪中期),其思想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手工艺。

在德国,“双元制”有一套非常完备的管理体系,以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学校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在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共12年,小学6年,初中3年,初中毕业后分流,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需要4年时间;另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进行职业院校学习,同样需要4年时间,但最后一年需要缴纳学费。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性格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实习单位。在与自己选择的企业签订正式合同之后,找到与企业协同的相关院校再签署一份学习协议。理论授课主要由学校实施,实践培养由企业负责,并由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定支付实习补贴(通常为500-700欧元左右),由企校联合共同培养专业化人才。目前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学生先到自己选择的企业实习3个月,对自身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后,再带着问题和疑惑到学校学习理论,这样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时间也三个月。其二是每周的前四天在学院学习理论,周五、周六奔赴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学生完成学业后,在当地工商管理协会监督之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题进行测试,完成考试。对于考试合格的学生颁发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毕业证书以及学位证书。“双元制”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等三个阶段。大多数学生会留在原来的实习单位就业。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

  1. 文化方面

(1)“双元制”历史文化渊源甚深

德国“双元制”的形成不是某个天才学者一蹴而就的产物,它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和创新。德国“双元制”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手工作坊阶段。德国的学徒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时期。最初是以培养师傅为宗旨,到12世纪中叶转变为师徒培训。又经过100年的演化,德国传统手工作坊的行会内部,业已形成了完备的学徒制度。二是手工业阶段。面对传统手工作坊中培养出的学徒,是“实践中的巨人,理论上的侏儒”的弊端,18世纪末,德国出现了“周日手工业学校”,于是德国“双元制”的另一“元”应运而生。“周日手工业学校”可以看作是德国“双元制”教育的雏形。需要指出的这类学校还主要是在车间中设立了教学车间。三是企业培训阶段。德国工业革命的胜利完结,使得手工业培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69年《工业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合法性。自此德国“双元制”初步形成。到了1897年“双元制”已经日臻完善,历史上并将这一年定位为“双元制”形成年。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创新,到上世纪60年代,“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2)职业教育文化认同感较高

职业教育在满足德国社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经济的崛起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就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而1989年,巴符州政府以官方的名义为职业院校毕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的认定,则奠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成为了“双元制”教育中的里程碑事件。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东西德合并的德国开始在新并入的州推行《职业教育法》(1991)。1995年在这些州也相继成立了“双元制”高等职业院校。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在德国国内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欧盟内部也被普遍认可,社会认同感非常高。正如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骄傲的说到,“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在实践能力为上、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非常高的德国,我们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高等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2016)[1]

2. 教学方面

    (1)多方合作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一元”是指学生在高等院校接受理论方面的培训(这种培训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坚持以“够用”为原则);另一“元”是指学生在企业实实在在的接受生产方面的技能培训。有两点需要进一步指出,一是德国“双元制”虽然称之为“双元”,但二者的地位并不平等,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占据核心地位,学校的教育是仅仅围绕企业的实际需要来传授理论的。二是德国“双元制”尽管称之为“双元”,但参与主体的数量不仅仅是企业和学校两个,其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学生、政府以及行业协会。

在该体系中,政府(主要是指德国联邦政府)的使命是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定培训框架体系;健全企业减免税政策;筹措资金,为学生支付全部学费。企业与学校的职责是分别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培养学生,并在行业协会的监督之下对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行业协会的职能是帮助联邦政府制定培训框架体系以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帮助地方政府细化培训条例;监督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决定是否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建立在“双元制”基础上的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简称为“VET”系统)体系,举世闻名。该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注重企业的生产实际,并坚持以公司培训员工的模式为基础,同时附带一份以学校为主的理论课程培训计划。在该培训体系中,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语言课程、宗教课程和体育等主要由学校完成,学时约占到总数的30%;而涉及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含实用专业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则主要由企业来负责完成,学时约占到总数的70%。

从实际授课来讲强调以过程为导向,实施模块化教学。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从教学计划来看,企业与学校的分工可谓泾渭分明,但课程体系的开发则是由校企共同参与,并由行业专家最终审定后,完成的,这样避免了”两张皮“的现象的出现。

3. 法律方面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之所以为世人所瞩目,这与该国具有坚强的法律后盾是分不开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正式开启的历史始于普法战争结束之后。1871年普鲁士王国结束了德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为学徒制的创新,职业院校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政治和法律方面的保障。并于同年11月颁布了《工商业管理法》,为了管理的方便,要求所有的商家必须加入自己的相应的行业协会。六年后又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保护法》,对手工业行业进行了一步规范,由于在这两部法律中都对学徒培养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常常被后人称为德国“双元制”法律的起点。

一战之后,为了适应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德国的学校不再仅仅是贵族的专利,教学内容也开始由原来的算数(数学的一部分)、道德、语法、写作等主,开始向职业教育转变。1919年纽伦堡会议上通过的《学徒培养规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学徒培养规则》的实施使“德国职业教育的发生了‘质’的飞跃,即从原来零星的工场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开始尝试向集中的、按照一定的标准大规模培养学徒的方式过渡。”[2]

上世纪60年代初,《青少年劳动保护法》的出台,“从法律上保障了青少年享有接受职业培训和完成法律规定的职业义务教育的权利。”[3]1965年的《手工业行业协定》中则“单独专门规定了手工业行业的职业培训”而在1969年《联邦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正式确定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该法规定:“(1)企业培训必须严格遵守联邦政府制定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2)学徒在培训前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及企业的责任和义务都事先由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3)学徒所选择的培训职业也必须是《职业教育条例》所规定的、全国统一的、国家认可的”[4]。后来《联邦职业教育法》又几经修改(1981年,2005年,2020年),目前已经日臻完善,但名称并没有变化。《联邦职业教育法》为德国职业教育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武器,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崔 驰,陈新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特点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21(08):80.”

[2] 王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12.

[3] 贾铃铃.英、德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20:23.

[4] 杨红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法律制度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34.

作者简介:张洁(1984.1~ ),河北秦皇岛人;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马玮丽(1987.11~ ),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 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2 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以艺术设计专业为研究中心”(编号:JRS-2022-3383)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