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初探

朱倩

纳雍县第六中学

摘要:新一轮教育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回应了时代的要求。在“三新”改革的新背景下,高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引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还要重视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实践,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介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既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施有效教学,又要重视有效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认为,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法实施,既要搞清楚有效教学方法的类型及应用情境,更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出发,制定有效的策略加以创新,才能使有效教学方法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一、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从新课改的层面来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法与实践,是新课改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由于新课改转向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造历史“金课”的目标,就必然要求高中历史要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切实实现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就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规律来看,新课改已经将“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视为新课改的重要背景,信息技术的参与已经深化,高中历史如果不加入信息技术来推动有效教学的发展,更新有效教学方内容,就不可能推动历史教学发展,更不可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因此,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与新课改之间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改是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即新课改是进一步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实际上就是要求,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法要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促进学生全面由历史知识学习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保障新课改目标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之策。

二、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困境

(一)教育过程理论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很多教师会将全部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而学生面对历史课程只有无数的知识点要识记,其思维意识被理论所束缚,导致历史课堂变得“没意思”“枯燥”。在这种教学形态下,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对历史的认识停留在教材中,一系列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个需要考查的知识点,未能体现出其人文价值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历史的德育功能缺乏延展机会,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与个人之间联系的思考缺乏思路,导致德育常常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学生历史学习效果不佳

学生历史学习效果在问卷设计与实施中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思考历史学习方法并加以改进”等方面,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着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进程。因此,为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要注重学生的历史课堂反思,在反思中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反思是历史学习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缺乏反思思维也成为高中历史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短板之一。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偶尔进行学习反思的同学占大多数,说明学生对历史反思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历史知识由于其复杂性和碎片性,对学生的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零散的知识学习,不能将历史知识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反思,或者注重课后反思,忽略了课前和课中反思,这都影响着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下的历史课堂强调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只有形成了日常反思的习惯,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提升。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思路

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容量大,知识点多,使得许多教师深感内容之多而显得力不从心。如果依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所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知识重难点,将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新课改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如何落到实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如何做好德育的渗透?这些挑战都要求我们必须转换历史教学的理念和思路。第一,历史教学本身便具有自身的育人价值,并非要求学生记住过多的知识,而要更加侧重于培养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是历史思维训练的重点。第二,历史教学重点促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历史教学活动也不是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育工作,而需要以任务为主导,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究。任务问题驱动,引导展开探究,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第四,教师不必全程讲解知识点,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知识内容。学生参与,自主学习,重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第五,教材不可看作历史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不可拘泥于教材,而应创造性地用教材,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第六,为完成主题教学任务,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上适当进行取舍,将教学资源加以整合,打造适合特定学生群体的教学课堂。

(二)以“面”展开,在大历史观中强化时空观念

就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来说,基本上都是按照专题的模式进行编撰。但教材篇幅有限,常常导致历史知识点支离破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时空观念时,就应以“大历史观”作为教学指导,带领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具体来说,“大历史观”就是结合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结合其时空环境,给学生构建一个纵向、横向的网络体系,促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散了历史思维,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能够在对比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例如,在“新文化运动评价”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就以历史事件纵向发展作为切入点,将清朝末年我国民族矛盾尖锐,有志青年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情,旨在缓解民族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有志青年常常会受到保守派的阻挠。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由于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有志青年在向西方学习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新文化运动的最大阻力。如此,将这一历史事件融入特定的历史空间中,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才能在大环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另一方面,在大历史观中强化时空观念时,还可以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展开,将同一个阶段的不同地域的历史文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对比。如此,可促使学生在历史大观念的学习中,有序把握历史脉络,并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

结束语

新课改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不仅为优秀教师学习先进资源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历史课堂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凸显出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和合作意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对原有知识和立意的创新,也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的体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传文.新课改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创新研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0(37):156-157.

[2]孟凤鸣.新课改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创新研讨[J].学周刊,2020(09):63-64.

[3]雷贺明.基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47.

[4]王飞.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J].新课程(下),2019(02):81.

[5]刘兮若.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