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循行新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3

经络循行新解

和爱国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西湖医院262400

中医经络循行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循行推理;为了学习方便,便于理解,让中西医初学者更好的掌握经络的循行,认真研究,分析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 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扁鹊心书·当明经洛》 “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经络学贯穿于医学临床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它自远古时代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之始就一直总结完善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科实践,尤其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用药治疗等。备受各科医生热爱和学习,医者不可不通;经络学说科学价值不仅在于经络循行路线描述、对经络规律的直观解释,更在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导出的体表及体表、体表及内脏之间特定联系,经络及阴阳、五行及经穴时间开合规律描述。

  十二经脉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主要是运用阴阳三分法,依据其循行手足内外所属脏腑而得名。一阴分三阴,即太阴、厥阴、少阴;一阳分三阳,即阳明、少阳、太阳。主要循行于上肢的经脉,称“手经”;主要循行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循行四肢内侧面的经脉,称“阴经”;循行四肢外侧面的经脉,称“阳经”。阴经属脏,阳经属府。十二经脉的名称,则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二  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

  1.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说明手三阴经均是从内脏到手,手三阳经均是从手循行到头,足三阳经均是从头循行到足,足三经均是从足循行到腹部胸部(图1)。

               

             

       手       胸       手

                腹      

           足          足      

                图 1

  1.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手经交接于手,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相为表里的足经交接于足,异名的足手阴经交接于胸。如此,十二经脉构成了“阴阳贯穿,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行路线(图1)。

三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与表里关系

  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内和体表都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即多呈纵行、直行,亦偶有迂曲交错。下面主要介绍其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难经·四十七难》:“人头者,诸阳之会也。祝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祝阳脉皆上至头耳。” 头面部是手足阳经交接之处,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与同名足阳经交接,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手足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额、头顶和和头后部。

阳经(表)

       循行部位

(阳经行外侧、阴经行内侧)

阴经)(里)

手阳明

大肠经

上肢外侧与内侧

前缘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阳

三焦经

上肢外侧与内侧

中线

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阳

小肠经

上肢外侧与内侧

后缘

手少阴心经

足阳明

胃经

下肢外侧与内侧

前缘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阳

胆经

下肢外侧与内侧

中线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阳

膀胱经

下肢外侧与内侧

后缘

足少阴肾经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内侧,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内踝尖上8寸处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2),躯干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行于上肢内侧,手三阳经均从手发出,从上肢外侧经肩部、肩胛部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发出,经躯干下行下肢外侧至足;其中阳明经行于前面(胸腹面,锁骨中线及挟脐旁开2寸),太阳经行于后面(背面),少阳经行于两侧(腋前线及腿部外侧面)。足三阴经从足发出,从下肢内侧上行躯干处均行于腹胸面。胸腹面经络分布状况,自内向外依次为少阴肾、阳明胃、太阴脾和厥阴肝经。

(3) 四肢部:手行上肢,足行下肢;内属阴,外属阳。手三阴经行于上肢内侧,手三阳经行于上肢外侧;足三阴经行于下肢内侧,足三阳经行于下肢外侧。内侧面从前缘至后缘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从前缘至后缘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需要注意的是,在下肢内踝尖上8寸以下不同厥阴在前,太阴在后,内踝尖上8寸以上则又完全依此序列循行分布。

2.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洛相互联系相互洛属,组成六队· “表里相合”关系。阴经为里,阳经为表,手之三阴经与手之三阳经相为表里,足之三阴经与足之三阳经相为表里。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经膀胱经相为表里。

四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依次衔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的气血运行系统。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中焦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故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左侧)开始,流向手阳明大肠经(左侧),继续流向足阳明胃经,之后逐经依次流注,当流至足厥阴肝经后,从足厥阴肝经再流向手太阴肺经,如此循环往复,周而不休。

 

起于手太阴肺经1(左侧)    手阳明大肠经2(右侧)     足阳明胃经3(右侧)     足太阴脾经4(右侧)     手少阴心经5(右侧)     手太阳小肠经6(左侧)      足太阳膀胱经7(左侧)、      足少阴肾经(8左侧)、      手厥阴心包经9(左侧)、      手少阳三焦经10(右侧)、      足少阳胆经11(右侧)、    足厥阴肝经12(右侧)、    手太阴肺经13(右侧)               手阳明大肠经14 (左侧)    足阳明胃经15(左侧)     足太阴脾经16(左侧)     手少阴心经17(左侧)     手太阳小肠经18(右侧)     足太阳膀胱经19(右侧)、     足少阴肾经20(右侧)、     手厥阴心包经21(右侧)、    手少阳三焦经22(左侧)、    足少阳胆经23(左侧)、    足厥阴肝经24(左侧)、                       

十二经脉的循行的部位

  1.手太阴肺经  起始于中焦,下行联络大肠,返回循行与胃口下口幽门上口喷门,向上穿过膈肌,上行属肺上行喉部,平行至胸部外上方中腑穴,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经过肘梧窝,入寸口,上行至鱼际,沿鱼际边缘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食指桡侧走向食指桡侧前缘外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  起源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食指背部桡侧缘上行,过合谷穴,至腕上拇指后两筋之间,行于上肢小臂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行至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穴,进入胸腔洛肺,向下穿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齿中,从内回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鼻唇沟人中穴左右相交,各上行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3 .足阳明胃经   起源于鼻翼旁迎香穴,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洛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足太阴脾经  起源于足大指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肉际前行,经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沿大腿内侧前缘上行,直达腹内,属脾,洛胃,再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者:从胃分出,上行穿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1. 手少阴   起始于心中,向下穿过膈肌,罗小肠。直行者,从心系分出上行入肺,横行下行肺中,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通过肘窝,经掌后豌豆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心系分出,挟食管咽喉上行,连于目系。
  2. 手太阳小肠经   起始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尺侧进入腕部,从腕背小指侧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过肘部,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至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上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洛心,沿食管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后,折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其支者, 从面颊部分出,上行于目眶下,之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1.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睛明穴,经额部,上行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洛脑,从内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左右各分两支,左右的内侧分支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开各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距脊柱正中线1.5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洛肾,属膀胱。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下行至头侧部平耳上角出。

其支者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侧下行,经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委中穴。

分支3,从顶部天柱穴分出的左右各自外侧下行,经肩胛骨内缘,从附分穴挟脊(距脊柱正中3寸)下行至髀枢(环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相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至足外踝后下方,折向前,沿足背外侧缘至小指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1. 足少阴肾经   起始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然谷穴,沿内踝后方,别而下行,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直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贯穿脊柱至腰部,属肾体表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洛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行,经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至舌根两旁。

其支者,从肺中分出,洛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1. 手厥阴心包经  起源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行穿过膈肌,依次洛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横行至胁,于腋下三寸处天池穴浅出,向上至腋窝中,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下行前臂两筋之间,经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三阳三焦经。

10,手少阳三焦经,起源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上行,经手背过腕部上行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上前行入缺盆,布于胸中,散洛络心包,下行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其支,从胸中分出,上行浅出缺盆颈肩部至项下,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而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至耳上角,由此先下再上屈曲行绕颊部,至目眶下。

其支者,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支脉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11.足少阳胆经  起源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额角颔厌穴,折耳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再折回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行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交会于大椎穴,分而前行入缺盆,从缺盆下行腋下,沿侧胸,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相会合。然后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悬钟穴,从外踝前侧至足背,前行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分支1, 从耳后完骨穴分出,进入耳中,从耳前走出,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 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于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颊车穴,下行经颈部至缺盆,于前脉相会,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穴,绕阴部毛际,横行至髋关节环跳穴处。

     分支3,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前行至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再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12.足厥阴肝经  起源于足大趾爪甲丛毛处,沿足背内侧行至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再沿胫骨内侧前缘上行,在内踝尖上8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腘内缘,沿大腿内侧入阴毛中,环绕阴器,上达少腹挟行胃两旁,属肝络胆,上行过膈肌,散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内侧,上行鼻咽部连于目系,上行于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百会穴处。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唇内。

其支者,从肝分出,上行穿过膈肌,注入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