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对策探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2

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对策探寻

王金丽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四小学730400

摘要:科学课程是学生的必学课程之一,但是其对于外界事物的有着非常大的好奇心,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其观察能力自然也不足以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方式,进而促进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

科学课程是学生的必学课程之一,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对策

伴随素质教育的完善,教育机构要求在教学中也要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造成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仅要进行知识教学,更要进行素质培养,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想要进行良好的素养的培养,则需要教师首先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在积极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并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在科学的领域得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开启学生探索之心

在生活中经常发现一些奇妙之处,但我们却不能用知识解决。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正在快速的发展,并且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各种意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进而以综合能力的进步促进教学的成功。在科学教学中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的进行科学知识的体验与学习,从而感受科学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生活奇妙的双眼,根据学习的科学知识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生活兴趣。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亲近科学,并讲科学运用到生活中,进而培养出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增长个人知识储备,促进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保持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发展,进而全面的提高学生在各个学科中的学习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最大化进行思维发展,切实提高动手实践以及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向更加优秀的方向前进。

(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普遍普及,尤其是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发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思考,启发自身的学习思维。观察能力的培养,完全的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的需求,并且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于学生的素养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提高学生观察兴趣

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入手,帮助学生凝聚学习注意能力,进而在观察中体验生活。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两种错误的想法,一种是学习科学没有用处,另一种就是学生认为科学的理论知识相对高深,学不会,这两种观念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科学观念,促使学生在观察当中,发现科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将知识带入生活,将学习变成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性的进行知识观察与学习。如在学习《交通工具》这个单元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小学生都习惯骑自行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细小事物的观察,描述交通工具的某些特征,以及具体的构件,并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工具的运用原理,从而从细小事物出发,帮助学生切实培养科学观念,促进学生产生观察的兴趣,进而培养素养。

(二)实验观察,助长学生观察体悟

1、观察因果关系

学科教学开始后,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尤其是实验任务进行整理和处理。如果他们能在课堂上进行具体的操作,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实验教学必须有系统的框架,如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论分析等,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观察可能性。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数据越多,助学效果会越突出。例如,老师在讲授《通电的线圈》相关内容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电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如小风扇上的小电机、自制电铃等,学生可以观察。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时,他们发现这些电器都有铁芯和线圈。老师开始做示范实验:“如果将这些线圈通电后会发生什么?”学生进入观察阶段。老师通电后,这些电磁铁开始转动,学生对电磁铁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老师继续演示,并要求学生进一步观察,以使实验操作成为良性互动。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大量生动的信息,因此当然需要进行一些评估和分析,进一步推导出实验原理,逐步深入问题的核心,建立系统的学习认知。

2、观察实验反思

观察实验结束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处理实验结果。一是利用结果反思的过程,对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效果等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经验,形成实验报告。二是注重对实验中个别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学习信息。最后是对实验的感悟和展望,观察实验必须扩展和连接,如何在生活条件下进行实验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比如老师在讲授《无处不在的能量》时,老师介绍了电、光、热、声、磁导率等,并用实验来论证能量的存在。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观察,对无处不在的能量有更清晰的认知。例如,点亮的灯泡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风力发电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电加热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反思:“我们到处都能看到能量的存在,怎样才能观察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学生们开始讨论一些案例。如果暴露在阳光下,它会产生热量,这是光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光,而热能必须触摸才能感知,所以我们在观察中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动作。教师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一些自然形成学习认知的科学现象进行深入讨论。

(三)善于启心,培养观察毅力

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学习不集中的问题,每节课持续40到45分钟,这就意味着小学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跟不上教师进度的现象。此时,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则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使得科学进入学生心中,让他们愿意发自内心地参与科学知识的教学。例如,在教授“养蚕”时,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亲手养蚕,以此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过程,了解有趣的科学现象。这样的观察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的神奇变化,以及提高科学观察能力。蚕出壳后,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养蚕宝宝,观察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以上整个活动过程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观察的毅力,也可以让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让小学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让他们更加敬畏自然,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水平。

(四)开展讨论活动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塑造,需要科学实验的帮助,主动将学生融入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耐心观察。但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难免观察过程不具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观察后进行激烈的讨论。教师应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愿意观察。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检查遗漏并从他人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讨论,讨论的内容要有意义。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必须提出事实,并加以论证和解释。鼓励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讨论,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结束语:小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在设计观察性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实际,为学生引入更多的观察性任务,创造更多的观察性实验,让学生自觉进入观察性学习环节,不断在体验中建立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兴东.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695-696.

[2]徐东.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66.

[3]张晓丽.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69-70.

[4]胡文平.智慧观察  提升素养——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9(06):41-42.

[5]杨少华,虞召峰.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