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克和千克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基于克和千克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林艺杰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小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持续深入,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旨在实现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科目的核心素养。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要部分,其产生的教育影响重大,不但能够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还能够借此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学效用显著。本文就以克和千克课堂教学为主线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克和千克;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引言部分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重在培育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意识,旨在为后期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北师大版三年级中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知识的运用思维,还能够借此实现强化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运用能力,教学效用显著。本文就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具体来说,克与千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其是《有多重》中的重点知识,本章知识的教育重心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旨在为后续学习更高难度的知识奠定基础。综合此时期的学生特征能够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突破以往的教育困境,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融入,从而保障教育实效。总的来说,这一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遵循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联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优化教学,使得学生由易到难掌握相应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另外,为保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以及情境教学活动强化课堂互动,保障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在自主探究和协同交流中感悟新知。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

本章知识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重量单位,继而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相关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并且在学习中还要引导学生了解1千克=1000克,掌握其中的换算,实现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

(二)培育目标

同时在教育中,为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与本章知识进行联合,一方面借此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在联合教育中强化学生对质量单位的了解,继而了解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此部分学习中受到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质量转换能力不足的影响,学生在探究千克与克之间的重量探究中会产生学习困境,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因此在进行具体操作教学时,学生难以建立起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教学质量提高因此受阻[2]

三、基于克和千克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综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够发现,数学科目对学生的思维以及理解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无法转换或者想象知识间的联系,导致学习实效低下。为规避这一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希沃平板5多媒体平台课件视频进行教学优化,将相应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能够借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以让学生感知1克与1千克的重量为例,很多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能够借助自己的知识去体验去感知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探究中产生退缩心理,并且思维逐渐抛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参与。为改变这一教学困境,在教学中我通过希沃平板5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示了其中的差距,如在克的表述图片中我运用了一粒大米,一千克中运用四颗桃子,我引导学生分析,是一粒大米重还是四颗桃子重?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是桃子重。在这样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克与千克间的区别,学生对二者间的差异了解更加显著,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够锻炼和建设学生的量感,整体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并且学生思想抛锚的现象也减少了很多,教育实效显著[3]

(二)关注学生自主探究

在上述学情分析中提到,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动,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量,并且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调动,结合学生的特征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相应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实现调动并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标,由此强化教育实效。就以本章知识探究为例,在开展教学前,我先播放了一段小鸟和小孩子比体重的视频,然后我设置了相应的探究问题,例如是小鸟重?还是小孩子重?你猜猜小鸟有多重?小孩子有多重?你可以表述出来吗?借助问题和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然后分析我提出的问题[4]。如:

问题一:小鸟重?还是小孩子重?

我:大家分析一下是哪个重?

学生:肯定是小孩子重。

我:为什么说是小孩子重?

学生:因为视频中的小鸟只有很小的一点,但是那个小孩子跟我一样大,我都有25公斤呢,所以小孩子更重。

在问题的探究中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并且在对比过程中能够使得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了解其中的差异,学生的掌握实效更加显著。将相应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克与千克间的重量差异和转换,直观地获得了两个质量单位之间转化的感性认知,教学质量显著。

(三)联合生活实际案例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科目,其产生的教育影响重大,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教学优化,最大化规避其中存在的不足,由此保障整个课堂实效。具体来说,在这一课程的教育中,除却上述教育模式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还联合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在案例探究中感受和获得相应的知识,借此强化学生的掌握实效。例如在教学中,我通过播放相应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然后探究对应的问题,如视频中有四个共1千克的苹果和18个共一千克的鸡蛋以及两包各500克的食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重”,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食盐重,这些学生并没有从中细致的读题,出现主观意识过强的现象。针对此,教师可以准备上述提到的物品,引导学生进行亲身掂量,然后我通过电子秤展示了食盐、苹果以及鸡蛋的重量,其中在食盐的称量中,我引导学生在理解500克+500克=1000克的基础上,再去突破1千克=1000克,学生的掌握实效更加显著。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亲身感受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对深化学生的知识运用思维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5]

结束语:由此可见,基于克与千克的课堂教学实践成效能够发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法以及联系实际生活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发展特征和需要进行教学优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目标,由此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柳英.经历质量体验 促进量感发展——以《克和千克》教学为例谈学生量感的培养[J].小学教学设计,2022(17):60-62.

[2]赵迪玮.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建议——以认识克和千克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4):102-103.

[3]张妙葵.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千克、克”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08):60-61.

[4]王徐娟.在小学数学课堂实验中融入理论教学的方法分析——以《认识千克》一课为例[J].考试周刊,2020(77):74-75.

[5]卓素娥.深度学习视野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维度与注意问题[J].亚太教育,2022(09):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