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隧道为例,软弱破碎围岩塌方处治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以某隧道为例,软弱破碎围岩塌方处治措施分析

孔德蓓,唐海东,童玉刚,杨理,任奕铭

中建八局西南公司 成都610041

摘要:以某高速公路隧道的一处典型隧道塌方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监控量测与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该隧道塌方的原因,运用合理的塌方处治手段,成功地完成了隧道塌方处治,效果显著。

关键词:软弱破碎;隧道塌方;塌方处治

0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路穿越险峻地形时往往采用桥隧的形式。隧道穿越软弱破碎围岩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塌方往往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隧道塌方难以预测。查询国内相关文献,刘智勇[1]、张强[2]等人介绍了隧道塌方原因、塌方处理施工技术。本文结合某隧道塌方实际情况,对隧道塌方原因及处治措施进行了分析。

1工程地质情况

本隧道左线长1910m(ZK64+190-ZK66+100),右线长1912m(K64+200-K66+112)。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全隧均为高瓦斯隧道。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隧道地表植被以灌木杂草为主。隧道塌方里程为ZK64+483~ZK64+501段,洞顶埋深约78~116m。

该段开挖揭示围岩以强风化炭质千枚岩为主,岩体破碎,完整性差,自稳性差,岩质软,地下水以股状出水为主,对围岩软化作用明显。

2塌方前隧道支护参数

隧道ZK64+483~ZK64+501段塌方前,支护采用AW5c型,超前支护采用C型。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参数,见表1。

表1 隧道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参数

衬砌

类型

初期支护

预留变形

二次衬砌

锁脚锚杆

锚杆(环×纵,cm)

钢筋网(cm)

C25喷砼(cm)

钢架@间距(cm)

超前支护

(拱部120°)

拱墙@厚度(cm)

仰拱

@厚度(cm)

AW5c

φ25中空注浆锚杆L=3.5m@120×60

φ8单层@20×20

24

I18@60(全封闭)

单层φ42×4mm注浆小导管,长4.5m,纵向间距3m,环向间距35-45cm,外插角10°

10

钢筋砼@45

钢筋砼@45

8根C22药卷锚杆L=3m

3隧道塌方情况

2021年10月28日,开挖至ZK64+483掌子面,在掌子面进行临时喷浆封闭、准备立架时,拱部左侧30°位置出现股状出水。在水流冲蚀裹挟作用下,拱顶出现掉块现象,掉块区急速扩展,形成塌方。塌穴呈楔形体,环向长度约10m,纵向长度约2m,深度约4m。隧道塌方后照片,见图1。

图1 隧道塌方后照片

4塌方原因分析

经过塌方后现场调查及施工资料分析,本次塌方的主要原因为:塌方处围岩以强风化炭质千枚岩为主,岩体结构面较发育,结合程度较差,岩体较破碎,以镶嵌~碎裂结构为主,岩质软,地下水较丰富,以股状出水为主,岩体吸水软化,使隧道左侧水压力和侧向压力增大,导致前期已施工并处于稳定状态的初期支护(左侧)失稳、破坏,形成塌方。

5处治措施

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四方综合研究提出以下处治措施。隧道塌方处治方案,见图2。

图2 隧道塌方处治方案

5.1 应急处治措施

(1)停止隧道施工

暂停洞内开挖、支护作业。

(2)封闭掌子面

洞外拉渣回填反压掌子面,防止掌子面继续失稳,回填渣土形成斜坡道,同时修筑工人作业平台。塌穴处人工码砌沙袋,塌渣体表面喷射10cm厚C25砼封闭,喷射混凝土前预埋φ125泵管和排气管。

(3)排泄地下水

在塌渣体埋设φ1OOHDPE双壁打孔波纹管排泄地下水,避免地下水在塌方段汇集。

(4)加强隧道通风

加强监控量测,停工期间保持通风防止瓦斯聚集。

5.2 塌方处治

经监控量测,塌方区临近段初支暂未出现变形加速、初支开裂情况,变形速率小于5mm/d。地表无开裂沉陷发生。结合以上情况,处治措施如下:

(1)构建塌腔自承拱圈

掌子面封闭后,通过提前预埋的泵管,对塌腔泵送M20水泥砂浆填充,厚度按拱顶以上lm控制,以使塌腔部位周边围岩形成自承拱圈。

(2)恢复掘进段加强支护

ZK64+483处拱部120°范围采用12m长φ76中管棚超前预注浆加固。ZK64+483处施作一环6m长φ42注浆小导管,小导管与中管棚环向间隔布置,外插角控制在30°~40°之间,小导管注浆采用纯水泥浆。原设计φ42超前小导管取消。ZK64+483~ZK64+489段支护由AW5c调整为AW5b,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参数,见表2。

表2 隧道塌方处(ZK64+483~ZK64+489段)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参数

衬砌

类型

初期支护

预留变形

二次衬砌

锁脚锚杆

锚杆

(环×纵,cm)

钢筋网(cm)

C25

喷砼(cm)

钢架@间距(cm)

超前

支护

拱墙@厚度(cm)

仰拱

@厚度(cm)

AW5b

φ25中空注浆锚杆L=3.5m@120×60

φ8双层@25×25

26

I20b@60(全封闭)

φ76中管棚+φ42小导管

12

钢筋砼@50

钢筋砼@50

8根φ42小导管L=3m

(3)钻爆开挖

开挖工法严格按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逐榀开挖,逐榀支护。严格执行“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十八字方针。

(4)回填塌腔

塌腔段初期支护成环并施作仰拱后,泵送C20砼回填塌腔至拱顶以上2m。浇筑拱墙二衬后吹砂回填剩余塌腔。

(5)加强通风及地质预报

塌腔处后20m范围加强通风,保证该范围内瓦斯浓度降至0.5%以下,方可进行塌方处理。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对前方围岩地下水情况的探测,指导现场施工。

5.3 后续段处治

前述塌方处治结束,掌子面开挖至ZK64+489时,开挖揭示围岩掌子面地质情况与塌方段基本一致,地下水以股状出水为主。为确保施工安全,ZK64+489~ZK64+501段支护类型由AW5c调整为AW5b,超前支护由φ42超前小导管调整为φ76×6mm中管棚,其余支护参数同表2所示。原设计φ42超前小导管取消。

单根中管棚长12m,外插角10°,环向间距满足35cm~45cm,水平搭接长度6m,端部焊接在钢架上。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C:S=1:0.5(体积比),水泥浆水灰比0.8:1,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模数2.8,水玻璃浓度35Be'。

5.4 塌方处治效果

经过上述应急处治措施和塌方处治措施,塌方体无扩大现象。在塌腔回填后,塌方段二衬无渗水、开裂情况发生,塌方处治效果良好。

6结语

软弱破碎富水围岩地段的隧道易发生坍塌事故,隧道施工中应以安全为前提,严格贯彻落实“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十八字方针。本隧道由于围岩软弱破碎同时有地下水对围岩的软化作用形成塌方,本隧道采用洞渣反压回填掌子面,中管棚超前支护,混凝土回填塌腔等处治措施,后期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围岩变形稳定,处治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刘智勇,等.某公路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治技术[J].路基工程,2018(1):235-239.

[2]张强.隧道塌方事故原因分析及处治对策分析[J].四川水泥,2018,40(1):291.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60-2020)

邮寄地址:唐海东  18780950244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老街乡水街兰厂村活动中心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