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众工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新时代群众工作探析

刘中兴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山东 烟台264000

一、新时代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就有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近一百年的历史沧桑中,很多政党都烟消云散了,中国共产党却依然生机勃勃。历史揭示的真理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群众,党就会永葆青春,党和国家事业就会无往不利。

从发展角度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能够创造出举世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国共产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发展的脚步就会风雨无阻。 

从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群众做为改革发展的主体、客体,在新形势下必将出现新的问题,群众工作也随之呈现新的特点,基层党员干部面对新的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变化了的新形势,掌握变化了的新情况,把握当前群众工作的新规律,探索方法经验,不断提升群众工作水平。

二、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六稳”“六保”等工作任务的推进,群众的利益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更为多样。对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做好当前群众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对象多元化。从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的对象来看,过去基层面对普遍较多的是企业职工和农民,而现在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商业服务者、自由职业者等广泛出现,甚至占据了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部分。

二是领域扩大化。从基层涉及的群众反映问题领域来看,既有土地征迁、社会保障等传统问题,也有公共服务、干部作风以及历史遗留等多领域问题。

三是需求多样化。从群众的利益需求来看,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单一的物质利益向精神利益、公共利益、民主权利等方面转变。拿精神文化需求来说,随着绝大多数群众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加之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缩短了生活和工作时间,增加了人们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当前群众的消费重心已经转移到了精神文化层次,更加关注教育、娱乐、养生等方面,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远远超过物质需求,需求范围也从最初的文化范围延伸到了各项社会活动中。

四是干群关系复杂化。面对千头万绪的群众工作,个别基层干部存在畏难发愁思想,出现退缩心理,害怕面对群众,不愿做群众工作。而新时代背景下,群众的诉求却在日益增多,群众直接向党委政府表达诉求的意愿更加强烈。群众的“向前”与个别干部的“退缩”形成强烈对比,导致干群关系更加紧张、更加复杂,难以和谐沟通交流,甚至进一步造成矛盾。

三、新时代加强群众工作的对策

针对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对象复杂、领域扩大、需求多样以及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结合发展需求,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升教育引导能力

做到善于沟通。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身边的事例,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不断增进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尤其是在宗教信仰、反渗透等问题上,要做好敏感舆情和突发事件的思想舆论引导,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严防和抵制各种歪曲解读、故意抹黑党和国家的错误行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做到换位思考。对于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问题,党员干部和群众往往因为其视角、思维方式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看法和判断。因此,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特别是在开展民生工程、处理民事纠纷问题时,党员干部必须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上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找准着力点,真正让工作与民心民意合拍。

做到问计于民。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人民群众。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与群众交心交朋友,真正向群众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明晰思路,丰富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问计于民常常会遇到不同意见甚至尖锐批评,要时刻牢记是否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是否服务人民,只有公字当头,摒弃私利,才能在面对批评以至指责时冷静研判,从中吸取正确的东西。

(二)提升矛盾化解能力

未雨绸缪,及时解决矛盾萌芽。要发现在早,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及时发现和准确把握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强化预测预警,把矛盾隐患排查作为常态化工作,特别是镇街一级的基层党员干部,要统筹调动网格员、调解员、民警、物业人员、志愿者等力量,全面掌握本区域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建立台账目录,制定解决计划。要处置在小,做到矛盾风险不积累、不扩散、不升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机制,强化基层治理、区域治理、单位治理、系统治理、行业治理,切实把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突出问题化解在基层。

一视同仁,公正处理群众事务。群众工作之所以难做,是因为群众心里与党员干部有距离,不信任干部。因此,做群众工作要“一碗水端平”,对待所有群众要一视同仁,赢得信任。不能将群众分为“三六九等”、随意给群众“戴帽子”,做到政策和扶持上平等对待,关心和帮扶上同样用心。对待“好说话”的群众要亲密,对待“意见大”的群众更要用情,只要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滴水也能穿石,矛盾终将得以化解。特别是在处理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最怕“拉偏架”,党员干部如果不能公平公正,在群众中就失去会威信,群众工作就更难开展下去。

把握关键,找准矛盾化解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面对群众各种各样的诉求,党员干部要善于抓住和化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关键人、关键事,甚至是关键时间,以此为突破,带动群众问题逐步解决。

(三)提升依法服务能力

树牢法治理念,做到遇事懂法、办事依法。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做懂法、守法的表率,真正做到依法用权、理性用权、谨慎用权。要把法律意识融入到群众工作之中,做任何事情特别是有关群众的一些决策部署,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不仅考虑经济效果、社会效果,还需要考虑法律效果。要把学法、用法、守法与依法为群众办事实践紧密结合,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畅通民意渠道,做到完善制度、民主管理。正确处理群众的利益诉求,形成群众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用好网上民声、公开电话、民生服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落实“民情沟通日”“领导接访日”等群众接待制度,让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人有处找、事有处办”。坚持群众事群众办,拓宽民主渠道,扩大群众参与,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前,要深入了解民意,倾听民声,集中民智,防止大包大揽,让群众有充分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评判权。

强化底线思维,做到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首先要有良好的作风为保障。要不断强化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带头弘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不断强化自我监督,筑牢思想防线,把落实党规党纪、改进作风作为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具体体现,以优良的作风、党风,促政风、带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