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山仕途曲折原因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奕山仕途曲折原因探析

马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党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奕山仕途曲折原因的探析,总结历史人物评价的规律,以及从中窥探出清政府边防力量的日渐衰落。奕山仕途的曲折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出了日暮途穷的清朝最后的残喘,以一定角度切入到边疆问题,阐释与论证边疆问题不仅是具体执行者的问题,亦是整个时代的问题。

关键词:奕山  仕途  曲折

奕山曲折的仕途历史是中国近代屈辱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人被后世众多的历史学家视为无能与孱弱之辈。因此,对此人的撰述也大多偏向憎恶与贬低。本文希望通过对奕山仕途的曲折与清边防衰弱的角度,探讨时代烙印下的历史人物评价。奕山生于1790年,卒于1878年,“字静轩,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道光帝之侄,侍卫出身”。他的仕途因为清边防危机屡屡发生而出现时升时降之局面。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奕山于道光七年(1827),“因参加平定张格尔叛乱,克服喀什噶尔等处,升为头等侍卫”。后于道光十八年(1838)累升为伊犁将军。又因垦荒有功,“官至翎侍卫大臣,御前大臣”,[[1]]成为道光皇帝所信赖之近臣、能臣。从史实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奕山的仕途可谓是一番风顺。道光帝的器重与自身自信心的膨胀,最终使他接受了当时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败英军。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琦善因私签《穿鼻草约》而被道光皇帝罢黜。清廷遂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命奕山为靖逆将军,“率师防剿”。[[2]]皇权神圣不可侵犯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当时的大臣无权去做很多事情,一切唯皇命是从。鉴于琦善的境遇,奕山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希望能够迅速结束战争。但,对于奕山而言,奕山也希望能够改变家族坎坷的命运。因为奕山是康熙帝十四子胤褆的四世孙。胤褆因为曾与雍正帝争夺过帝位,所以雍正时期,他被软禁。后经乾隆、嘉庆一直对该家族的子弟有所警戒。直至道光帝时期,历史的记忆才逐渐被抹去,奕山被道光帝所重用。从这一点看,奕山立功心切。

前方战况紧急,而清廷却在不紧不慢的进行出师之礼。“奕山受命后,面聆圣训,于2月2日领受了御赏的‘大缎袍褂料各二件,随后组成了由御前侍卫、京营武弃、部院司员共35人的参谋班子’。在略稍嚷嚷中操持了两周后.奕山一行于2月16日,浩浩荡荡.离京南下。”[[3]]在会见林则徐时,林则徐给了一些建议,例如“先与洋商商谈,一旦英舰退出河道,则塞河道,积沙襄於岸以御炮,然后以守为攻”。杨芳因先于奕山入广州城,所以得知“关天培战死”在陆上。杨芳认为本国之“兵不足恃”。所以当奕山入广州城后,杨芳建议他采取守势,等待时机。但心急如焚的道光帝希望迅速的剿灭这伙入侵的英军,因此在四月份先后下了两道旨意,均是关于让奕山迅速剿灭英军的内容。并指出,如果耽误军机,唯奕山是问。在这样的催促下,奕山不得不抛弃谨慎的态度,而杨芳仍然认为不能与英军进行战争,尤其是“浪战”。但,奕山已经被逼的走投无路了,如果不迅速展开战争,就意味着自己的抱负不能够实现。但英军又不登陆作战,而是在水面上等待奕山的进攻。奕山遂于五月二十一日乘“夜进兵,乘风毁七艘,报捷”。在道光皇帝拿到这个捷报时,万万没有想到这实际上是场闹剧。在进攻后的第二天早上当奕山派人再去察证战果时,得知烧毁的不是英舰而是民船。恰在此时,英军发起了反攻,迅速占领了广州城外的炮台。奕山被困城内,在被逼无奈之下,遂遣广州知府出城与英军主帅义律商议撤围条件。并在城下签订了《广州条约》,赔偿英军600万银元与“许给香港全岛”。此时的奕山不希望道光帝知晓,所以“讳败而胜”,但最终事情败露,道光帝大怒,本欲斩首,却法外施恩,留其性命。后将其调往新疆立功赎罪。

综合上述史实,可以推断出,奕山在仕途中由辉煌走向低谷,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包括道光帝在内的清廷的整体愚昧,在不了解对方真实实力的情况下一味催促开战;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的威势,造成了大臣们做什么事情并不是凭实际而是揣摩皇帝的喜怒哀乐;再次是奕山立功心切的愿望与实际情况的反差;最后是与奕山共事的一些大臣不愿意听从奕山的命令,仍希望和谈,造成了帅与将之间的离心离德。所以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都不利于奕山能够实现立功的抱负,最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结局下,奕山也遭遇到了人生的挫折。奕山的失败,也意味着清政府海防的失败。同时也给奕山造成了不可抹去的阴影,使他在处理其他对外问题时,不是采取攻势,而是采的守势,因为守势能够避免发生与外国之间的军事摩擦,保住自己的前途。

奕山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从宗人府释放后,被授二等侍卫,并“充和阗办事大臣”。后于道光二十五(1845)年调任伊犁参赞大臣,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接任叶尔羌参赞大臣“兼提督衔”。时南疆出现七和卓之乱,奕山被派遣协同伊犁将军布彦泰共同平叛。道光皇帝十分重视这次军事行动。调派“一万余名”官兵镇压这次叛乱。此时,道光帝对奕山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命令其迅速进兵,“趁势痛加剿办,勿使蔓延”,并给予了奕山很大的自主权,要求他“无庸会商布彦泰”。

[[4]]随着被围的喀什噶尔城与英吉沙尔城不断传出危机讯息,道光皇帝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八月的上谕中告知奕山这正是他“立功之秋,朕惟知赏功罚过”,期望能“早告成功”。但,此时的奕山吸取了鸦片战争的教训,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在蓄积兵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进行了平叛战争。于是在这一场清军无论是人数还是武器都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道光三十年(1850)奕山升任伊犁将军。随着咸丰六年(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身为黑龙江将军的奕山因“昧於地势”与害怕俄军的“兵威”,私自与俄使木里裴岳幅会于瑷珲,“订约三条”,是为《瑷珲条约》。咸丰帝得知后“以边地五千余里,不侯谕旨,拱手授人”,诏谕其“革职留任”后,又因“以纵俄舰往黑龙江不之阻”的罪名,将其撤职并“召回京”。

奕山仕途曲折的因素总体上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奕山在失败后的自省,最终养成了惧怕列强武力的性格,而且也养成了小心谨慎的习惯。但当遇到了列强的武力时或者皇权威逼时,他的这种小心谨慎最终仍然要服从于武力与威逼。在这样一个矛盾中,奕山最终走向了仕途的没落;另一方面是清朝每况愈下的实力,尤其是边防力量的衰落,造成奕山处在一个孱弱的政权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会有一个挺直腰杆的臣子呢?所以奕山的仕途亦是时代所创。

参考文献:


[[1]] 戴逸:《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一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第三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3]]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4]] 《清实录·宣宗实录》,第3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作者简介:马云(1982— ),男,汉族,新疆石河子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边疆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