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三年(总结)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1
/ 2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三年(总结)探究

许建军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第二寄宿制藏族小学

【摘要】在教学工作中,继续践行《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思想,不断探索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先后到教育先进的地方去学习,跟岗交流,回到工作岗位后,到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支教,与教育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大胆实践,热心服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利发展做一份贡献。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播撒科学知识的种子,铺洒智慧的甘露。

【关键词】践行课题思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

一、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概况

在党的坚强和正确领导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少数民族地域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不断深化民族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三维互动体系,该体系由基本理论建设、兴学、教育扶持、课程建设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机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智慧。在党和教育部,以及有关部门的正确引领下“教育现代化2035年背景下,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三是民族教育现代化。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五、历史节点民族教育回顾研究。六、教育扶贫及后扶贫时代民族教育。”这次会议意义深远,为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民族地区指以青藏高原藏族牧区小学基础教育为观察研究点。首先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藏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语言文字和本民族传统特色,进入藏区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庙宇,浩如烟海的经书和神秘多姿的宗教仪轨,从而体现出他们的信仰、节日、文化、习俗等都与宗教息息相关,在中华文化中无不体现出一种雪域文化特有的神韵和魅力。其次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差异上。藏族牧区的学校,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藏族牧区都混合式教学模式,也称“双语教学模式加英语”,学校课程包括藏语(教学语言是本民族语),语文(普通话),英语三种语言教学,学校课程是本土文化课程《藏语文》加国家通用课程,学校主题语言是本民族语言,只有语文老师和部分老师用普通话教学,学生由于家族影响和民族观念,以及本民族语言老师的提倡下,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学校的主题语言是藏语交流。这种具有浓厚的本民族特色的学校,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听不懂汉语,不会说普通话,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信息的交流受到限制。汉语词汇丰富,语言发达,上写天文地理,下说人文科学,用双语教学内容无法诠释,课堂质量下降,教学效率低,严重阻碍教育质量的提高。再次没有成功的双语教学模式借鉴,只能和内地教育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对检查督导难度增加,藏语课程和汉语教学理念的差异和民族观念,以及 教系思想的生活习俗,藏族牧区处在高原,生态单一,冬季漫长,海拔高而氧气稀薄等原因心脏病发病频率较高等诸多因素,生源群众和现代教学理念矛盾突出。在校园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淡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共性和逻辑性为核心,以思维规律为中心,把语言规律、文字规律,和认知规律相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他们开门见山地进入学习求知的过程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勤奋学习。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一切培养都是以兴趣为先,有了兴趣作伴,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的,有了兴趣,才能激发求知欲,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深入探究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上动脑子,教法上去探索。教师丰富的知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不断地唤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如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花钟》一课,主要写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的现象,并探究和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花朵分时开放的奥秘。 教师设情境,激趣导入,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课件配乐出示鲜花图片)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示各种美丽的花的图片,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用具体、鲜明的形象,带给学生真切、直观的感觉。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成功引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对比朗读,体会表达。读一读下面两段话,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句子)1.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下午五点,紫茉莉开了……2.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下午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学习语言,发现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在精读中感受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感悟“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都是描写花开了,第二个语段富于变化,更生动形象。第二个语段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花开了,赋予花生命的活力。

(二)大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具,以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在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话教学“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在课堂上教师用教具通过演示把教材中的文本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课堂上。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绽放的花,让学生感受“争奇斗艳”的景象),如《花钟》一课:“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绽开了笑脸;夜来香从梦中醒来,舒展开自己的花瓣”。课文中遇到这些句子用视频播放图片,学生好奇的进入角色。

学习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华传统节日”这一单元,教学导入时,可以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要求,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了解人们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为任务驱动,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用联系生活实际或迁移教学法,让学生说说你们在清明节通常会做什么。(祭祖、上坟、扫墓、踏青等)学生哑口无言,课堂死寂沉沉,因为藏族牧区学生对汉族的清明节没有接触。只能通过课件图片、视频的形式播放汉族的这习俗,学生才能体会(扫墓的人、回家祭祖的人……)拓展想象,体会“欲断魂”所传达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

总之,在教育部门的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别开生面,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