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浅谈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朱勇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江苏 苏州 215021

课堂时间弹性化,课堂时间随学生学习需要可长可短。学生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以实践性项目的完成为核心,将能力发展跨学科的内容与真实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学生为了完成项目,在教师指导下需要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需要针对自己的项目不断的尝试并改善自己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创造性运用知识的社会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班级,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个体都可以支配的学习时间是不同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持续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统一的休息时间必将打断这种学习状态,并不适用于不同项目的学生,而自由的可调节的可支配的学习时间是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所需要的。在读到一段内容时我想到体育课上当课堂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很多同学在下课的时候都是意犹未尽,很想再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和锻炼,而固定的下课时间往往会使一部分积极性很高的学生在特别兴奋的时候必须终止学习的过程。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由于每个孩子的身体协调性不同,有的孩子学习起来很快,可能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和练习,如果正好学生正在状态的时候要下课了,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延续性都收到了影响,这时候如果能使上课的时间有弹性的调整的空间的话,那么肯定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自我认识”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六大主题之一对,自我的探索贯穿六年小学生活,这个主题的确立,表达了课程设计者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每个生活的理解,对每段生活的期许。自我认识主题在小学阶段的定位如下,希望每个学生能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在身体情感认知精神和社交等方面获得发展。每个学生都愿意主动去了解自我,知道并追,并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学生能在体验活动中充分感知和探究人生家庭和世界文化的差异,在此过程中能遵守国际规则,懂得国际礼仪,尊重多元化文化,认识到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但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正确或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希望学生在对自我的探究过程中,伴随着对社会更深的理解,明白每一个个体承担的形式,在融入和参与未来世界的发展中逐步成长,基于以上定位,自我认识,在小学阶段,围绕身体和器官,遗传和变异,情绪和管理,差异和理解,权利和责任五个主题。学生在探究自我过程中,尝试在已知和未知间建立联系,在自己和他人观点间求同存异,发现自己和他人思考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自我管理技能,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学着制定计划并实施活动,在此过程中,有力有效利用时间,依据事实和意见,形成或选择合适的规则和行动方针,能遵循大家认可的行为方式。在体育课上,学生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在体育锻炼中的优势,比如说有的孩子他擅长短跑,有的孩子耐力比较好,有的孩子投掷比较强,有的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比较突出,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学生学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的让自己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选择好自己的锻炼项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锻炼中能有更好的帮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去发展和提高。

“自我表达”究竟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探索和发展呢?可以这么概述,探究我们发现和表达观点情感文化信仰与价值观的方式,丰富我们反思扩展享受创造力的方式,同时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具体而言,一年级仅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传达简单易懂的信息,二年级开始使用最原始的艺术形式,音乐与舞蹈来展现内心活动,三年级运用相对抽象的艺术形式绘画与文字来间接地表达想法和观点,四年级则投入到较为复杂的戏剧与表演中,借助所扮演的角色的语言行为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五年级开始触及数字世界和自媒体体验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表达方式。学生的自我表达必须基于真实的学习生活,这样才能向外界传达有效信息,对方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形成印象,这个印象又反馈给学生,自身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有时取决于自我表达的内容,更多的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言行。对于我们老师而言,首先要了解孩子在每个年龄段自我表达的一些方式,然后呢,尽可能的接受孩子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有些事情可能对于大人或者老师来说很简单,但是在于孩子的那个年龄来说,可能是想不明白,想不通或者表达不出来,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这个时候多去为孩子去思考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

    学习目标的实现不全靠教师事先设计,很大程度上靠教师和学生在过程中的相互配合,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是学生的发言并没有指向教师预先设想的答案,这是课程内容的原因,还是教师引导不当,这使教师有了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和学生交流,教师才发现,学生并没有充分理解班规的含义,没有体验到班级是围绕他们的组织,他们想象中的班规不是教师想要的班规,于是教师第二天调整策略,给每个学生发了纸片,交换提问内容,你最希望班级变成什么样子?然后在学生的脑头脑风暴中梳理出属于他们的鲜活的班规,这些班规的内容,其实便是学生对群体间规则的理解。项目化学习的内容没有太多的目的性,不精准的指向知识点,而且课程的内容有时是在过程中生成的,这使亦师亦友成为了可能,由课堂内容生发的课堂组织形式,未必能在一个班级中操作,需要教师随时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形式。教师自身也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元素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成为组织的新成员。在不是一味指向知识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师生的共同学习显得不那么功利,双方在轻松自由的场景中展现真实的自己。联系到我们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前将器材和场地确定好,将练习的内容告诉学生,然后练习的形式,练习的评价方式,组织形式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来决定,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设计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体会到设计,参与和运动快乐。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设计方案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从内心深处想要研究的,而不是以往教师让他们来研究的,教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特别想要去了解,可现在的教育中,兴趣常常缺席,如果一直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各样的知识,学生很快就会。感到厌倦学习兴趣的缺席,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习惯于接受教师所说的内容,而不在自己去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渐减退,学习的效率会降低身边科学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探索者。而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延伸到其他学科,从而改变学生整体的学习面貌,其实儿童天生就有这种探究的欲望和想法,如果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这些植物与阳光的关系,学生可能他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和体验中来。学生可能会变得更有兴趣项目化学习,重新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在这种小小的探究活动之中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研究的猜想观察记录验证等过程,让学生萌发一种研究的欲望,并形成探究的习惯。“身边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从呈现驱动性问题开始的,驱动性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根据树根的纹理来判断树木生长年龄情况的,为了解决这种驱动性问题,学生需要了解其中包含的关键科学知识和规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了解,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维。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来去思考,比如说在教学投掷中可以提问学生怎么样去投掷的更远,学生通过探索研究,老师可以示范投得过高,或者速度过慢,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提高出手速度和合适的角度才是投得远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