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辩证逻辑与实践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辩证逻辑与实践价值

赵梅婷 ,周广坤 ,苏鹏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源于实践、推动实践,超越强调纯粹斗争的形而上学与强调纯粹精神斗争的唯心主义辩证逻辑,兼具唯物辩证的科学理性与人类发展的价值高度。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使其成为党领导人民在社会变迁、任务转换、目标实现中经受住大考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习近平指出:“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充分领会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辩证逻辑,这对深刻把握新时代斗争规律、不断提升斗争本领、继续推进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辩证逻辑

引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解决“卡脖子”的科技成果,更需要科学家精神的引领。科学家精神集中体现了科学精神的求真性和人文精神的向善性,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物我合一、理实交融的天人观,同时又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时代性。只要广大科研人员自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学研究的工作实践,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检视内心的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在实干中努力践行科学家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就必将早日实现。

1辩证矛盾观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根本方法

斗争的存在与发生不是孤立的。列宁认为,否定是辩证法包含的最重要的因素。否定的产生根源就在于统一体内部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将事物的发展看成旧的统一体通过否定向新的统一体的转化过程,发展方向是向上向前的,而非简单的数量增加及其重复。对立意味着否定,必然引起斗争,而对立通向新的统一,所以统一是斗争的最终指向,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是斗争与和谐相统一的辩证矛盾逻辑。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矛盾运动不是纯粹的斗争,而是斗争性与同一性共同作用。一方面,斗争是绝对的,但两极对立是相对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因此,不可片面强调一方代替另一方的绝对化对立。另一方面,斗争是绝对的,但斗争的形式是相对的,斗争的最终目的是新的统一体的生成。所以对于唯物辩证法而言,斗争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发展。斗争形式则应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要求,不同的斗争形式应取决于不用的矛盾性质。因此,马克思的阶级斗争中内含的斗争精神表现为努力实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以及全人类解放的奋斗精神。

2要夯实思想根基

第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研究。要加强理论攻关力度,壮大哲学社会科学力量,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把握理论的精神内涵、战略安排、根本立场、本质要求,鼓励党员干部将理论的深厚力量融合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推动学、思、行相统一,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笃行。第二,要坚定斗争意志。斗争意志是一种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目标而不受内外界干扰或诱惑的坚定的意志品质,要通过加强对科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逐步培养出坚定的斗争意志,落实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从浙江嘉兴到江西瑞金、从陕北延安到河北西柏坡、从北京到全国,党带领人民在血与火、生存与发展、危机与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展现了至死不渝、坚如磐石、滴水穿石般的英雄气概和意志品质。在新时代,面对来自于国内外的各种风险考验,要坚决克服和摒弃各种形式的精神懈怠和思想懒散,永远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意志上的顽强、情感上的纯粹、以及能力上的不断淬炼。第三,要树立斗争思维。通过理论学习与探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要动态管控风险值,保持在合理区间,推动事物向积极方向发展。忧患意识历来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思想武器,也彰显着党具备的优秀品格,党员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把握我国新时代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针对前进中问题,超前谋划、谋定后动,将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贯穿至事物发展全过程。

3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核心向度

意识形态因其虚假性成为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核心向度。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的出场带有明显的批判性色彩,马克思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称为“虚假意识”。一方面,这种“虚假的意识”是唯心主义的复辟,它不是以社会存在的现实为出发点而是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中的“纯粹精神”的创造,进而历史也成为“绝对精神”的衍生品,这就为资产阶级“无中生有”的价值观做了辩护,这显然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源于其承载的价值观服务于掌握生产资料的少数人,而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但这种“虚假的意识”不是没有社会基础的,它更源于“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重要抓手。马克思清晰地看到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意志下的社会制度而建构起的思想价值体系,为其现实制度所存在的合理性提供话语解释与理论支撑。这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是物质存在(社会关系)的产品,它根植于“物质关系”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以此将意识形态引入了唯物史观的逻辑框架中。同时,这种为自我阶级统治的辩护的价值建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4丰富实践经验

增强底线思维、加强斗争历练。提前做好战略谋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当杜其萌”“当绝其根”的斗争魄力应对风险挑战。斗争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在艰险挑战中磨砺筋骨、在风雨锤炼中增长才干、在大事小事中掌握方法。掌握正确的斗争策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斗争是一种勇气,更是一门艺术。要驾轻就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家本领,善斗争、会斗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认清底线、红线、安全线,于安思危,于治忧乱。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看问题,总结斗争经验、改善斗争方法,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狭隘思维,多一分“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势和魄力。

结束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解决“卡脖子”的科技成果,更需要科学家精神的引领。科学家精神集中体现了科学精神的求真性和人文精神的向善性,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物我合一、理实交融的天人观,同时又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时代性。只要广大科研人员自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学研究的工作实践,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检视内心的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在实干中努力践行科学家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就必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做攻坚克难的排头兵[N].西宁晚报,2019

[2]编辑部.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J].西藏发展论坛,2019(05):1.

[3]王玉堂.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J].前进,2019(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