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明志”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融入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知史明志”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融入的探索

岳晓阳,罗彬,谢小薰,农蔚霞,张庆梅(通讯作者)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广西 南宁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专业知识结合思政元素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织学与胚胎学是踏入医学领域的必修课程,将课程思政融⼊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中是当前教学亟须探究的课题。本文初步探索通过历史素材挖掘思政内涵,融入到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历史素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年5月,教育部推出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将思政课程作为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手段,将思政课程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2]。可见,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实现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

1. 将历史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思政教学的意义

   “精医重道,仁心惠世”,对医学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主要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和功能及胚胎发育,涉及专业词汇众多,知识框架复杂,学习难度较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部分老师在授课中,没有认知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专业课程教学本身的育人功能,即思政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除了尝试教学方法改革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教育、职业素养需求教育的渗透,让学科变得有热情、有归属,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需要[3]

古人云:“知史而明志,资古以鉴今”。知识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逐步积累而成的。课本不仅是理论书籍,更是人类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历史。在其中,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品质,有纯粹炙热的探索精神,有一丝不苟、抽丝剥茧的科学思想,有艰苦卓绝、克服万难的坚韧意志。尽管书本知识背后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宝库,但是传统授课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背后的历史发掘比较有限,对于思政的结合也尚浅,无法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政培养。因此,通过挖掘书本知识的历史背景,将其融合到授课中,可以让同学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促进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凝练历史背景中的思政元素,熏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此外,从历史的角度剖析知识,知识点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趣的故事,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人类探索和发现世界的过程,培养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习优秀的人文素养和德育品质。

2. 将历史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2.1历史故事融入课堂讲授

基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核心知识点,收集其发现和发展的历史素材,提取其中的探索历程、思政要素、名人轶事等元素、以时间轴的方式凝练,融合到课程讲授中,按照“知识-历史-感悟”的方向,讨论历史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辩证的思考,以历史素材中的思政要素陶冶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品质。比如,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显微镜的发明。1590年,荷兰眼镜商詹森制造了最早的显微镜,首次将光学放大装置提高到显微镜水平,这就是创新的精髓。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切成薄片的软木塞中发现大量类似僧人住房的小格子,并命名为“细胞”。虽然最终证实这些小格子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细胞,这就是科学的探索与发现。1677 年,荷兰著名的显微镜专家安东尼•列文虎克曾是市政府看门人,凭借对透镜的兴趣,用多块反复打磨好的透镜最终组装成了显微镜,并用自制显微镜在血涂片中观察到了球形的血细胞,在男性精液中观察到了蝌蚪形状的精子。列文虎克穷尽一生都在改进显微镜,亲自磨制了550多块透镜,装配了247 台显微镜,有9台显微镜保存于荷兰的博物馆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以上都是将历史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思政教学的优质素材。

2.2学生历史事例课堂分享

    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之上,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发展历史,筛选多个历史主题,比如试管婴儿的诞生、HE染色的故事、胸腺小体的发现、浦肯野纤维的由来等。由学生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方向,指导学生检索和收集相关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资料收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循着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凝练和整合历史资料中的重点事件、科学和人文元素,培养学生资料整理和汇总能力;以课件的形态呈现,由学生代表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和学生一起点评和讨论,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最后总结整个历史事例分享会中的优点、不足以及感悟,指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有方向性的改进提升。分享会以学生为课程主体,教师扮演引导的角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独立思考、从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同时,分享会加深了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深化了其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知识发现和发展背后的伟大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思政素养的陶冶。

2.3历史微视频制作与网络资源共享

    我校“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受到了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广泛好评[4]。为进一步扩大课程的线上共享,历史融合的教学内容也将同步到线上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学习知识背后的历史内涵。此外,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组织学与胚胎学历史主题,对相关历史故事和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录制成微视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基于完整度、科学性、连贯性、美观性等多个方面,对学生作品或者视频作品进行评估和奖励性激励,优秀的作品将发布到线上,使课程思政的线上资源更丰富化。

3.结语

    深度挖掘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知识的历史和人文素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方向,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教改的基本要求,以“教师引导,互动学习,自我呈现”的模式展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通过历史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科学思维和陶冶其优良品质和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政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教思政厅函〔2018〕15号.

360A12-07-2018-0011-1.2018-05-25

3.李迎秋,屈波,陶穗菲,张蒙夏,刘畅,“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初探”,科教文汇,2021,19,535, 87-89.

4. 罗彬,张庆梅,马步国,农蔚霞,林永达,黄天明,赵文婧,葛盈盈,莫发荣,组织学与胚胎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与共享资源建设探究2016,39(5),644-64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