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自我控制力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自我控制力的相关性研究

肖亚,夏东星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自控力的关系,本文从问卷中提取“手机依赖程度”和“自控力”两部分内容,对92名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spss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相对较高;(2)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以及自控的能力在性别与年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3)大学生手机的依赖程度与自控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手机依赖程度自控力 高校学生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1.1背景概述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手机从一种通讯工具变成了集万千功能于一体的多维度手机,移动支付、智能搜索、游戏娱乐、音乐视频、文件传输等功能已经成为手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智能手机也悄悄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这种趋势下,体现的双刃剑的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的依赖对人们的生活学习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普遍偏高,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端、PC端进行线上交流、线上学习、移动学习等。但是,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而这种依赖,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此,本文研究范式以网络问卷形式展开,采用课程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在借鉴前任的观点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对自控力的影响。

手机依赖是指一种强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不受控制的使用手机,从而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1]。前言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较为严重的的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且存在一定的社会功能障碍[2-3]。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人,能够在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的过程中,勇敢克服困,清除障碍,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实现目标。

1.2研究假设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有愈加严重的趋势[4],且手机依赖程度与学业水平自尊心以及心理健康等因素呈显著的负相关,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学业水平越低,心理健康越差、自尊心越容易受到伤害[5]。目前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从自我控制角度出发,研究并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自我控制力的相关性,并提出假设:手机依赖程度与自我控制能力呈负相关。给学校、老师教育机构的等提供一些缓解学生手机依赖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北京邮电大学的用户体验度量的课堂数据作为数据来源,总共92名被试人员,其中男性21名,女性71名,30名本科生,62名研究生。

2.2研究工具

2.2.1问卷可靠性分析

信度分析也叫可靠性分析,用于检测问卷数据的结果是否一致,本文采用的检测方法由李·克隆巴赫在上世纪中期提出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通常情况下克隆巴赫α值达到0.6以上表示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当系数达到0.7以上时,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SPSS中选择需要用到的题项进行可靠性分析,该问卷的信度α为0.944,大于0.7,说明信度α值达到此次研究的标准,数据可靠性良好。

2.2.2手机依赖指数量表题目与处理

该部分题目总共20题,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的方法,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即手机依赖程度随着得分高而加重。这部分题项采用均值降维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并为该因子附名为手机依赖程度。

2.2.3自控力问卷题目与处理

该部分题目总共19题,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的方法,即自控能力随着得分高而减弱。由因子分析内容如下:

(1)KMO和巴特利球性检验

KMO度量值为0.821,大于0.8说明自控力部分的问卷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790.225,自由度为190,p值为0.000,小于0.01,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可知自控力部分的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主成分提取

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一共有4个,累计解释方差变异为61.829%。说明20个题目提取出4个因子对于原始数据的解释度较为理想。其中因子1的特征值为6.251,解释方差百分比为32.899%,因子2的特征值为2.825,解释方差百分比为14.866%,因子3的特征值为1.62,解释方差百分比为8.526%,因子4的特征值为1.052,解释方差百分比为5.538%。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3.1描述性统计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以及情绪、自我管理、专注力、自律在不同年级的差异。在手机依赖程度方面,本科生与研究生无显著差异。情绪(负向)方面,本科生均值为2.776,研究生为2.329,T值为2.16,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5),说明本科生相较于研究生情绪更容易冲动。自我管理(负向)方面,本科生均值为3.3,研究生为2.774,T值为2.6,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5),说明本科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低于研究生。专注力(负向)方面,本科生均值为3.558,研究生为2.988,T值为2.8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1),说明本科生的专注程度低于研究生。自律(负向)方面,本科生均值为2.625,研究生为3.02,T值为-2.00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5),说明本科生的自律能力优于研究生。

3.2手机依赖程度与自控力的相关性分析

将手机依赖及情绪、自我管理、专注力、自律各因子双变量相关分析,手机依赖度与自控力下的四个因子都相关。其中自律(负向)与手机依赖程度在p<0.01中呈现弱相关,说明相关性不是很高。而情绪、自我管理、专注力这三个负向指标在p<0.05级别中,相关系数均大于0.3为中等相关。说明手机依赖度与情绪(负向)、自我管理(负向)、专注力(负向)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经研究发现,学生在自控力中的各项因子因学历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研究生普遍相对本科生来说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更高的自我管理要求等,更高的专注力,因此研究生普遍更能沉下心去做科研。手机依赖程度上看,研究生跟本科生、男生跟女生之间没有差异,可能是因为处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各个方面都渗透到了学生的方方面面。

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控制(负向)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与张潮等人[6]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说明自我管理高的人,能够更好地管理手机的依赖度,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手机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从问题中脱离出来。同时专注度(负向)业余手机依赖程度为正相关,说明专注度高的人不容易沉溺于手机,更专心与手中的事情。情绪(负向)业余手机依赖程度呈正相关,由此可以解释为,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研究结果证明前文提到的假设成立。

四、启示

大学生自控力和手机依赖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控制中的四个因子对手机依赖水平都具有显著影响。可见,如果能够改善或者是提高大学生自控力中的部分因子的能力,可以缓解大学生对于手机依赖的程度.从本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缓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

首先,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专注度、自我管理、自律,比如有效地心理辅导。将情绪管理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思政课程等人文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其次,可以通过校园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专注度、自律、自我管理,比如无手机两小时,难度相对较高的游戏等。最后,通过游戏化课程设计,开设相关游戏化课程,课程主要以专业相关的游戏为主,将这几个维度纳入游戏化课程的评分标准。因此,学校管理层、辅导员和老师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自控能力,降低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帮助学生从多维度上提高自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138-139.

[2]Fredriks,Michaelc,Lennarth.Useofwirlesstelephonesandself-reportedhealthsymptoms:Apopulation-basedstudyamongswedishadolescentsaged15-19years[J].EnvironmentalHeath:GlobalAc-cessScienceSource,2008,(18):1-10.

[3]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5):540-549.

[4]李雅鑫,金玲,张淑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9):775-802.

[5]谢伟瑜,叶颖,周金水,张旭东.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业挫败感的相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20,36(4):43-44.

[6]赵士金,刘凤林.大学生自尊水平与手机依赖程度关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