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江苏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6

提升江苏高校专业设置 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的对策研究

王传彬 罗娜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

摘要:产教融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办学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持续深化与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程度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江苏统计年鉴数据实证检验分析了江苏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二者之间的契合程度及存在问题,结合供给侧改革思路探索江苏高等院校产教深度契合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学科专业设置;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改进策略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ubject setting and local leading industry in Jiangs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chuanbin, LUO n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Abs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s the core mode of running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correspondence degree between subject and specialty set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local leading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data of Jiangsu Statistical Yearboo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degree of agree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pecialty setting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Jiangs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upply-side refor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depth in Jiangs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setting; local leading industry; degree of agreement; improvement strategy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总体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解决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使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大省的江苏,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既是“经济强”的江苏转型升级奔向更强的现实路径,更是全面推动高等教育专业优化配置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纽带,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必须与社会产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相适应[1]

1“十三五”期间江苏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现状

1.1江苏省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根据2020年《江苏统计年鉴》的数据披露,从2015年到2019年,江苏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从137所上升至167所,在数量上增加了30所。毕业生人数从52.69万人上升至53.86万人,在校生人数从187.13万人提高到208.86万人。

从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数量分布看,十三五期间江苏省高校各学科毕业生人数变化并非一致,有增加的也有减少的。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工学,增加幅度较大的还有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历史学和理学两个学科,此外,农学和医学两个学科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在十三五期间也有所下降。江苏省2019年工学所占比重最大,在40%以上,哲学所占比重最小,仅为0.05%,非常明显的说明了应用类学科和基础类学科受重视程度的差距。

1 十三五期间江苏本科、研究生、专科生毕业生数量(人)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项目

毕业生数

毕业生数

毕业生数

毕业生数

毕业生数

本科合计

245932

244215

252892

260106

266596

专科合计

238164

237339

236630

231162

221902

研究生合计

42601

43526

45627

47239

50109

合计

526697

525080

535149

538507

538607

注:数据来源2020年江苏统计年鉴,http://tj.jiangsu.gov.cn/2020/nj15/nj1514.htm。在校生、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以下表格、图表数据均来源2020年江苏统计年鉴,不在单独说明。

十三五期间,专科毕业生占比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的比重持续下降,但这一情况在2019年达到了最低点,本科和研究生占比的提升来源于专科占比的下降,本科毕业生占比提升幅度最大,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不再稀缺罕见。总的来看,十三五期间由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本科及以上水平的毕业生人数增多,占比增大,江苏的劳动力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行了人才铺垫。

1.2江苏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江苏的产业产值(表2)可以看出,江苏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度提升,三次产业总产值持续增加,其中增加幅度较大的年份有 2017年和2018年,2019年增加幅度明显放缓。十三五期间增长最为迅猛的是第三产业,从33931.69亿元增长至51064.73亿元,增长近2万亿。

2 十三五期间江苏三次产业产值统计(亿元)

年份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5

71255.93

3952.47

33371.77

33931.69

2016

77350.85

4039.75

35041.53

38269.57

2017

85869.76

4045.16

39124.11

42700.49

2018

93207.55

4141.71

42129.37

46936.47

2019

99631.52

4296.28

44270.51

51064.73

62c29135c574a_html_8d199491dd40c9b2.gif

1 十三五期间江苏三次产业产值占比统计(%

从图1三次产业的占比来看,江苏十三五期间一直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从5.5%下降到4.3%,第二产业从46.8%下降到44.4%,第三产业从47.6%提高到51.3%,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下降的比例正是第三产业上升的比例。江苏的第二产业主要是以钢铁和煤炭为支撑的传统工业,在过剩产能治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必定会淘汰一大部分。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问题,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空间不可能无限小,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二次产业下降了2.4个百分比,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继续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不可能无限的去为第三产业占比而缩小。

2江苏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契合度分析

2.1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从2000年至2019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人数结构表可以看出,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42.8%,此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2004年降至33.2%,首次低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从2000年至2016年持稳步提升的态势,分别从2000年的30.2%和27%,提升至43%和39.3%。值得关注的是,在2016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占比不再持续提升,反而略有回调,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仍有缓慢提升,并在2019年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近差0.03个百分点。

江苏省近二十年来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结构变化印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人口将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较多,出现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之间转移的现象[2]

在经济学和人口学研究中,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称状态的核心指标之一[3]。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与这一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百分比的差值,主要反映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处于相适应的状态,反映了三次产业劳动效率。一般认为,当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为0时,说明该产业的GDP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步,是最合理的状态;当偏离值为正时,正偏离越大,即该产业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劳动效率较低;当偏离度为负值时,负偏离值越大,则意味着该产业劳动效率越高[4]

3 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

就业人数构成(%

产值构成(%

偏离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42.8

30.2

27

12.3

51.9

35.9

30.5

-21.7

-8.9

2001

41.3

31

27.7

11.6

51.9

36.5

29.7

-20.9

-8.8

2002

39

32.5

28.5

10.5

52.8

36.7

28.5

-20.3

-8.2

2003

35.9

34.4

29.7

9.3

54.5

36.1

26.6

-20.1

-6.4

2004

33.2

36

30.8

9.2

56.2

34.6

24

-20.2

-3.8

2005

30.9

37.2

31.9

8.1

56.5

35.4

22.8

-19.3

-3.5

2006

28.6

38.4

33

7.3

56.5

36.2

21.3

-18.1

-3.2

2007

26.3

39.7

34

7

55.8

37.2

19.3

-16.1

-3.2

2008

25.1

40.2

34.7

6.8

55.1

38.1

18.3

-14.9

-3.4

2009

23.7

41.1

35.2

6.5

54.2

39.3

17.2

-13.1

-4.1

2010

22.3

42

35.7

6.1

52.8

41.1

16.2

-10.8

-5.4

2011

21.5

42.4

36.1

6.2

51.7

42.1

15.3

-9.3

-6

2012

20.8

42.7

36.5

6.3

50.6

43.1

14.5

-7.9

-6.6

2013

20.1

42.9

37

5.8

49.1

45.1

14.3

-6.2

-8.1

2014

19.3

43

37.7

5.6

47.9

46.5

13.7

-4.9

-8.8

2015

18.4

43

38.6

5.5

46.8

47.6

12.9

-3.8

-9

2016

17.7

43

39.3

5.2

45.3

49.5

12.5

-2.3

-10.2

2017

16.8

42.9

40.3

4.7

45.6

49.7

12.1

-2.7

-9.4

2018

16.1

42.8

41.1

4.4

45.2

50.4

11.7

-2.4

-9.3

2019

15.5

42.4

42.1

4.3

44.4

51.3

11.2

-2

-9.2


62c29135c574a_html_48d1893f1572b2d1.gif

2 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如表3和图2所示,从2000年至2019年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偏离度值一直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劳动效率较低,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效率较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未来持续存在着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都在减小,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程度在增加。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在2000年至2008年都在减小,尤其是2004至2008年间绝对值趋近于0,说明在此期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程度保持较好,但是从2009年开始,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在逐渐增大,2016年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达到峰值10.2,之后几年呈现下降趋势,但结构偏离度绝对值一直在9.0以上。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顾此失彼,应当向着偏离度为0的方向调整,向着最适应经济发展的就业结构状态调整[5]

2.2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各产业就业人员结构对比分析

依据国家统计局对行业类别进行的产业类别划分,汇总了《江苏统计年鉴(2020)》中2019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人数,本科12类学科2019年毕业生人数,和专科按行业划分的2019年毕业生人数。结合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人员比重的数据来看,毕业生结构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4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各产业就业人员结构对比%


就业比重

本科、专科

毕业生比重

本科

毕业生比重

专科

毕业生比重

第一产业

15.5

1.96

1.26

2.79

第二产业

42.4

39.69

47.26

30.6

第三产业

42.1

58.35

51.48

66.61

一是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即农学、农林牧渔大类的毕业生比重过轻。第一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结合江苏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来看,江苏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科技化、产业化、绿色化和生态化,因此既需要农学的研究型人才又需要农学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第二产业专科院校毕业生人数占比过少,仅有30.6%,与全社会第二次产业就业人数的42.4%偏离度过大。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江苏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工业2.0计划,智能建筑、智能制造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型毕业生。

三是第三产业毕业生人数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上已经占据了相当的优势,为江苏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3江苏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存在的问题

3.1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契合度不高

从江苏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分析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学科结构的影响大于学科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说明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学科结构的变化,但总体来说学科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契合度不高。

首先,江苏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与第一产业的契合度最低,这表明很难通过调整学科结构来调整第一产业的发展。与第一产业有关的农学,农林牧渔业与产业结构不高度契合,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学的发展影响很小。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的正偏差程度很高,说明江苏第一产业的劳动效率很低,相关专业农业毕业生的比例远低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意味着江苏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很低。分析表明,江苏第一产业本身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农业相关学科人才的智力支持。

其次,第二产业是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但是,江苏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与第二产业并不十分吻合,与第二产业相关的理学和产业结构非常低下,工学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相对较高,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工学有一定影响,但对理学的影响不大。反过来,学科结构的调整对第二产业影响也不大。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的偏差程度一直为负,但数值逐年减小。

最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江苏“十三五”期间需要突破和创新的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江苏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与第三产业的契合程度相对较高,与第三产业有关的金融经济,医药旅游等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哲学,历史,法律的契合程度相对较低,这表明第三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将主要依赖于金融经济,医学和旅游等应用学科的建设。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正偏差不大,表明产值与就业结构相对同步,但也反映出第三产业发展没有足够的活力吸引大量就业人员进入第三产业。

3.2学科结构不均衡,不够重视基础类学科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产业结构和学科结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对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反过来,学科结构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6]。从学科数量的比重来看,工程学始终以绝对优势在毕业生人数中排名第一,这呼应了江苏是一个工业大省和“二三一”产业结构的事实。庞大的工程专业应顺应潮流,实施“转型”计划,保留先进设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高端技术有前途的专业,并集中教师和资金用于此类学科专业将帮助江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工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哲学专业的人数最少,毕业生的比例最少。尽管很难在短期内看到这些基础学科的成果,但这是科学技术革命和创新的基础。强调应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不是放弃基础学科的建设,而是将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快地转化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践[7]

3.3学科供需失衡,退出机制缺少科学预测

我国大学学科的设置主要受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的影响,缺乏科学的预测和健全的退出机制,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8]。目前主要采用国家计划的招生规模,学校自行调整学科结构,考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学校和专业,学校和考生双向录取。高校根据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对自身教育条件的考虑以及国家批准的办学规模,自主制定招生计划和招生规模,自主确定招生比例,独立建立和调整学科。这种招募方式可以使教育资源与智力资源尽可能地匹配,但是这种国家计划的规模和学校调节学科的学科结构调整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滞后,无法及时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的人才不适合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各级普通高校盲目地扩大了通俗学科的招生范围,导致人才市场上的通俗专业人才供应远远超过了就业市场的需求,导致了结构性失业。

4江苏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从江苏省三大产业的现状分析来看,江苏长期处于“二三一”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的增长趋势和比重相对稳定。在“十三五”期间,江苏在供给方面面临结构性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迫使江苏省决心摆脱“十三五”时期过剩的生产能力,摆脱污染指数倒数的弊端,完善第二产业,创新第三产业,优化第一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9]

第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导,优化学科结构设置。江苏“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转型发展,建立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首先,要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智能服务型制造业。因此,第二产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江苏经济的支柱。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离不开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工作。一方面,学科结构将继续保持工程学的绝对地位和科学的基本地位。另一方面,有必要优化工程和自然科学学科的内部专业结构,逐步淘汰与传统产业相关的专业,并更加注重先进设备制造,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第二,要突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江苏省学科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从经济管理,医学,文学,工程等应用学科开始。结构调整关系最密切,涉及的行业主要是高产出,低污染和低能耗的高科技,服务相关行业。专注于这些学科可以加快江苏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后,必须优化和加强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分布,调整农业结构,创新经营方式,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学专业的强有力合作。江苏省农学在学科结构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大力发展农学专业,特别注重产学研结合,尽快将实验成果转化为农业产业园区。

第二,在优化学科结构的基础上优化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在短期内会很快取得成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基础学科是技术进步的驱动力。此类学科的调整应与层次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除了作为通识教育的基础学科外,研究水平应更倾向于对学术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

第三,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只有在充分分析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建立一个全面的数据共享平台,用于人才需求预测和分析。社会各行业的需求,学科和人员水平与大学各学科专业人才的供给数据相关联,数据定期更新,系统得到定期维护和更新。将大数据处理和互联网云共享技术应用到人才预测和分析系统中,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市场人才需求,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人才需求并调整学科及时调整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尊重市场规律,赋予高等学校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不为面临淘汰的学科建立旧秩序管理方法的“保护伞”,并清除学科下降的退出渠道[10]

第四,提高学科供应结构与需求变化的契合度和灵活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扩大学科建设规模。从供给方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出发点是提高高等教育的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1]。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的指导下,高等教育改革应更加重视学科和层次结构的调整,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效率的提高以及行业创新和创业机会的创造。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新的交叉学科的培养密不可分。高等教育应增加这一领域的供应。

第五,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跨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江苏省各级大学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着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研究转向应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一是建立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应用教学。其次,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学生培训中适当模糊学科和专业的界限,以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开辟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学习渠道,灵活的课程体系以补偿某些科目、专业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三是教师结构有必要从理论研究型向教学实践型调整。紧紧围绕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培养一批适应应用学科建设的应用型教师。学校可以聘请知名公司的具有教学能力的人作为产业教授,为实践和应用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鼓励现有教师通过挂职实践,自主创业或参与企业和机构的实际工作,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季忆,密心源,吴云青.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S1):111-113.

[2]曲涛,王雪梅,陈婷婷.海南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4):119-129.

[3]吴素芹. 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20.

[4]苏金秋. 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5]杨瑞,杨瑞成,滕清安.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40(02):57-65.

[6]杨胜利,王伟荣,王艺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01):1-9.

[7]黄明亮.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的矛盾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8(02):26-29.

[8]雷云.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区域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68-71.

[9]吴越,李春林.多学科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结构研究:国内文献述评[J].重庆高教研究,2016,4(04):116-121.

[10]崔永涛.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调整研究——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17):8-14.

[11]吴雯雯,曾国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问题——以江西省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5(05):37-45.


作者简介:王传彬,男,江苏徐州人,管理学博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教融合。罗娜,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邮箱:437015671@qq.com

基金资助: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江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项目号2020SJA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