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专业新生适应性与生命感的培养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2

飞行专业新生适应性与生命感的培养途径

张旭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 四川 成都 611430

摘要:对于飞行专业大学生新生,通常还需要面临经常性、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增加了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挑战性。飞行专业大学生未来有较高的可能性从事飞行驾驶相关工作,具有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对飞行行业十分重要。外部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可能引起大学新生的心理不适,通常需要个体进行调整以实现自我与新环境的互动平衡;如果心理调适失败,部分学生可能因适应不良而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同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飞行专业;适应性;生命感

本文对飞行专业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生命意义感进行调查,并与普通专业、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了解飞行专业新生的心理特点,为培养飞行专业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一、方法

(一)被试

在新生入校后4个月左右的时间,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来自不同专业共320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6份。其中,飞行技术专业95人,普通专业164人,艺术类专业47人。

(二)方法

为评价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程度,研究使用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共66个条目,量表的α系数为0.898,采用五点计分,高分代表着个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评价大学新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使用量表,共20个条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7,采用五点计分,高分代表着个体具有较强的生命意义感。

二、结果

(一)不同专业大学新生适应性、生命意义感的比较分析

以专业类别为自变量,以适应性、生命意义感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在诸多变量上差异明显。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飞行专业大学新生在人际适应、学习适应、职业选择适应、生活自理适应、身心症状分量表与适应性总分、生命意义感总分上都明显高于普通专业和艺术类专业新生;飞行专业新生在角色适应分量表上得分明显高于普通专业新生,与艺术专业新生差异边缘显著。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对适应性与生命意义感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适应性分量表、适应性总分与生命意义感总分之间均呈现明显正相关。进一步对生命意义感和适应性总分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为1.67,决定系数为0.4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命意义感解释了45.7%的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变化程度,可见生命意义感对适应性有着明显的预测作用。

三、讨论

研究显示,飞行专业大学新生在适应性多个维度和总分上明显好于普通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仅在环境总体认同维度上三类专业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表明不同专业新生对大学总体生活环境的评价基本一致,对学校的接纳程度与认同感没有差异。飞行专业大学生在录取前均需要通过严格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测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个体更快地适应陌生环境,而作息规律、情绪平稳、学习积极、人际协调等都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研究证明,民航飞行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具有高活跃、低抑郁的性格特点,此类人格特点能够帮助个体在基本独立的大学生活中更好地处理挫折情境、更快调整个人生活、学习状态。同时,飞行专业新生在职业选择适应维度上表现出了十分显著的优势,本研究中的飞行学员均为订单式培养,所以飞行专业新生对未来职业选择具有十分明确的目标。

四、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对大学新生的生命意义感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空心病”现象,可以概括为由于价值观缺失而导致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具体表现为厌学、迷茫甚至自伤自杀等行为,生命意义感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重要原因。从新生入学之际就应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尤其对于飞行专业大学生将来从事民航飞行等相关职业,肩负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将理想信念教育置于专业培养的起步阶段并贯穿教育全过程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专家论坛讲座、朋辈事迹宣讲、仪式感教育等途径,特别应注重运用实地参观体验,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引导新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注重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大学新生面临生活环境的重大转变,对个体而言属于较大的生活压力事件。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与服务中,应特别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针对飞行专业大学生的管理模式通常为准军事化标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高密度的专业课程安排等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要结合飞行专业的学生实际情况,建设专业心理辅导室,配备有一定飞行教育背景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心理测量发现有适应性等心理问题的新生,及时干预,长期跟踪,为培养优秀的飞行员奠定基础。此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求助于专业人员。而出现适应性问题的大学生通常需要负面情绪宣泄,设立情绪宣泄室,为压力较大、情绪激动的学生提供较为隐蔽而安全的宣泄方式也较为重要,能够有效避免因为情绪失控而产生的危险行为。

(三)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大学生教育服务工作中

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大学生教育服务工作中。积极心理学不将个体的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作为关注的重点,而是倡导关注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幸福健康的心态。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矫正干预上,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以飞行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为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工作理念,更多关注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增进、技能提高与生活幸福程度,培养飞行专业大学生建构正向解释风格来应对飞行学业与职业挑战,对于提高他们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积极心理学中的正面教育理念能够帮助飞行专业大学新生建立职业情怀,增强准军事化管理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罗丽芳.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标准及评价指标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219,33(04):331-336.

[2]邓自强.近10年来中国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19,36(1):228-233.

[3]赵迎玉.生命意义感获取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20,25(6):10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