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本有效使用——以浙江省教育厅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三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3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本有效使用——以浙江省教育厅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三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为例

张沁

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


【摘要】《语文作业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浙江省教育厅编写的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作业本三年级(上)》立足语文课标,依托语文课本,落实语文素养,凸显语文能力,注重教学融合。“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本》的使用贯穿语文课堂教学,从课前、课中、课后充分融入,以达到作业效益的最大化,真正实现“轻负高质”。

【关键词】 “双减”背景 语文作业本 优化设计 有效使用


“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作业设计也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浙江省教育厅编写的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作业本》内容丰富,亮点纷呈,是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也是评价“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语文作业本》与语文课分离的情况,授课时间与习题时间应该如何分割?课堂流畅与课堂习题应该如何取舍?课堂知识与作业要点应该如何衔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纵观《语文作业本》,可分为三大类题型:第一类是基础知识类,包括书写生字、看拼音写词语、选择正确读音、选词(字)填空等;第二类是阅读训练类,主要是考查对课内重点段落的理解与运用;第三类是拓展延伸类,以“收藏屋”与“小练笔”为主。

为使《语文作业本》真正助力教学,教师应着重作业的设计,努力实现作业与课堂的相辅相成,减轻学生负担,实现课堂的“轻负高质”。


一、借用《语文作业本》,指导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石。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于三年级学生而言,“预习”是学习新课前重要的一个步骤,常见的预习任务有两类:

朗读正音类。通读课文,找出难读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标上记号。这样一来教师在新授课时,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字词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概括质疑类。通读课文后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这类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培养质疑习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作铺垫。

这两类任务,大部分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进行集中反馈。例如朗读正音类问题,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中设计环节“你觉得哪些字词比较难读?”“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它的?”从这些问题中得到小部分学生的答案,从而进行字词重难点的教学。概括质疑类任务的反馈方式亦是,采用讨论—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的方式得到反馈。这样的反馈方式往往关注了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忽视了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没有达到整体评价的目的。

此时,若将《语文作业本》中的部分习题稍作调整,在预习环节加以运用,便可成为学生预习的支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关注重点字词,了解课文脉络。

(一)自主正音 明晰重点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生动,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往往会关注故事的发展情节而忽视课文中的一些字词读音,特别是文中有多个多音字。在预习中教师可以结合该课所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第二题:

给下面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卷(juǎn juàn)发 喷(pēn pèn)香 明晃(huǎnɡ huànɡ)晃

几(jĭ jī)乎 燃(lán rán)烧 挣(zhēnɡ zhènɡ)钱





这样,学生会在预习课文时关注到这些重点字词,在朗读时有所指向。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熟练运用查字典的方法,通过字典释义,选择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从而掌握“据义定音”的识字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自主正音,独立识字,教师在课堂中根据作业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了识字环节的冗长,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自主构架 承前启后

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一课,语言优美,构架清晰。这一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提到: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第七单元第一课《大自然的声音》,正是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那么在预习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该课所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第三题:

填一填,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直线 5直线 6直线 7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依托这幅思维导图,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可以运用上一单元所学的找关键句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厘清课文脉络。与此同时,这样的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了课文“总—分”的结构,也为学生今后的预习整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巧用《语文作业本》,优化教学设计

《语文作业本》的习题设计指向明确,立足课本,着眼于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与方法。《语文作业本》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应与语文课堂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依托《语文作业本》中习题,可以搭建课堂支架,把握重难点,使得教学更加精准高效。

(一)巧借支架 助力说话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当教师启发学生自读思考“小作者发现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课堂片段:

师:小作者都观察到什么了呢?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默读时间30秒后,生自己说,后交流说。

生:小作者去钓鱼的时候,草地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色的了。

师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因为蒲公英会合上张开,花朵开张的时候,花瓣是金色的,所以一大片的草地也是金色的;合拢的时候,花瓣被包住了,所以草地就是绿色的了。

师:是的,你找到了关键信息,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谁来试试看?

生:就是他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一会儿是绿色的,一会儿是黄色的,一会儿又变成绿色的,因为那个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师纠正:金色),早上和晚上这个花合拢了,草地就是绿的,中午花是打开的,草地就是黄的。

该环节用时5分30秒左右。

很显然,大部分学生在文段中抓住了有用信息,但是在回答的时候缺少提炼和总结。总的来说,这样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缺少了抓手,如果在教学中结合《语文作业本》第五题中的第一题:

课堂片段:

师:小作者都观察到什么了呢?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圈划关键语句。试着完成课堂作业本这张表格。

早上,草地 ,因为蒲公英

中午,草地 ,因为蒲公英

傍晚,草地 ,因为蒲公英






默读时间30秒,生完成练习后交流。

生: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瓣是张开的。傍晚,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瓣又合拢了。

师:请坐,有不同意见吗?(教师相机出示答案)

生:没有。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作者发现的变化。你们看这样一个巧妙的句式,就将发现和原因连在了一起。

该环节用时4分钟。

如此设计,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支架,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思考的方法与习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动笔的机会,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巧用迁移 助力写话

例如《搭船的鸟》对应作业本的小练笔“你观察过小动物活动的情景吗?它们会有哪些动作?选择一个情景写下来。”

大部分教师会把这道题放在课后,因为在课堂中完成练笔会耗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这样操作,作业与课堂就会产生脱节,失去了导学助教的功效,这无疑与“双减”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如若将小练笔与课堂设计相融,在教学课文第第四自然段时,请学生圈画文中表示翠鸟动作的词语,结合视频材料,慢动作播放翠鸟捕鱼的画面,引导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翠鸟捕鱼的画面,教师通过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翠鸟的动作,鼓励学生发现翠鸟更多的动作,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在此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再播放“刺猬觅食”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小组合作,精准捕捉刺猬的动作,小组里说一说,动笔写一写“刺猬迷觅食”的活动场景,最后出示评价标准,进行小组评价。在练笔要求中,教师还可以分层设置评价标准,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够参与进来

1.用上三个动词。1星

2.用上四到五个动词。2星

3.用上四到五个动词,语言优美生动,有画面感。3星





这样设置课堂练笔环节,是对课堂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迁移,让学生依据文本,发散思维,联系生活,降低了练笔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与兴趣,这样的练笔会更加真实有效。




三、活用《语文作业本》,引导表达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作业本》中的“小练笔”是学生实践与表达的联结,也是呈现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写话和写篇的过渡时期,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作业本》中,编排了11次小练笔,为单元习作提供了支架,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考察了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

  1. 联结生活 拓展课堂

《语文作业本》 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第五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这篇小练笔源于课文,联系生活,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法,从而延展运用。

在课堂中,学生将课文与课后“阅读链接”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两个片段在观察方法和写法上有哪些不同?在课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走上学路,在前期课堂阅读的铺垫下,思考从校门到教学楼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把课堂引向课外,在真实情境中,真正实现课堂与生活的融合。


(二)巧用情境 升华思想

《一个粗瓷大碗》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课文讲述了赵一曼与“粗瓷大碗”的故事。立足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围绕本课略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你还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教师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

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作业本第二题,依据思维导图讲一讲“一个粗瓷大碗”的故事。作业本第三题是建立在“为粗瓷大碗设计文物档案”这一真实情境中,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与延伸。

文物档案

文物的名称:

文物的来历:

文物的价值:



直线 31

直线 32

直线 33

学生在学习《一只粗瓷大碗》后,进行归纳和总结。“文物的名称”和“文物的来历”在课文中都有提及,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关键信息。“文物的价值”进行解读之后,就是指这只大碗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原因,也就是本课文中心思想的提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结合课内外资料,进行自我感悟,得出不同的见解,以达到“感受人物品质”教学目标,这样的情境创设比在课堂中直接回答“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更加水到渠成。


总之,将《语文作业本》融入语文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能够对教学进行有力地指导,能够使评价更加地客观细致,能够让实践更加真实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促使“教—学—练—评”的整体融合。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思考,使《语文作业本》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利华.用好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例谈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的有效使用[J]小学语文教师.2021.11

  2.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娜炯.深度学习领域下《语文作业本》有效使用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