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与“维护”——少数民族新闻的功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3

“融入”与“维护”——少数民族新闻的功能研究

刘芳 冯骥

西藏日报社 850000 西藏拉萨

摘要:在中国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少数民族新闻属于重要构成部分,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一直都受到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将少数民族新闻功能与实际社会条件及国情进行结合分析后可精准定位出“融入”、“维护”这两项重要功能。融入所指的是增进共同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则代表的是包容差异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维护,这两项功能在少数民族新闻中属于基本功能构成,并且两者间存在较长的交叉和影响关系。鉴于此,本文主要立足于“融入”与“维护”功能对少数民族新闻进行全方位分析。

关键词:“融入”“维护”;少数民族新闻;功能


引言:当前社会中,各类数字技术发展愈发迅速,随着跨文化兴起以及社会转型的诸多因素影响下,相关群体也在不断尝试着将少数民族新闻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的各项各类问题加以解决。从政治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新闻所代表的不仅是现实社会及政治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发展稳定及维护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凝聚少数民族群众精神、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围绕少数民族新闻,对其主体功能充分分析与掌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以此树立高尚的中国形象,并发出极具现实意义的中国之声。

  1. 少数民族新闻中“融入”“维护”功能关系

  1. 相互吸引,彼此渗透

“融入”与“维护”这两项功能在少数民族新闻中的传播内容上具有一定互补关系,任何一种功能实现皆需有载体作为支撑,所以新闻功能发挥同样也需要依托于新闻内容创作性、丰富性以及其准确表现力。若仅是从新闻报道中来看,单一性的表现任一功能皆会使该类新闻内容出现偏题情况,只有同时做到兼顾二者,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特色与主体宣传的特色化新闻传播目标。对比于一般新闻报道,显然在进行少数民族新闻的创作编辑时,需要对精神层面问题加以充分考虑,无论是从融入还是维护的功能角度出发,与精神生产相关的理解皆是不可跨越的重要阶段。通常新闻传播内容生活实践是主要方向,该类内容是客观社会的真实反映,而精神生产则是更倾向于挖掘人类精神世界,关注其主体精神层面以及内心行为[1]。对少数民族新闻的媒介语境以及其各项功能实现条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类型行为作为媒介载体的一种,其不仅应将社会群众对少数民族的物质需求加以充分满足,同样也应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娱乐、审美等精神需求。此外,在新闻传播路径上融入与维护功能也存在互相重叠现象,少数民族新闻与一般新闻传播相比并未存在明显区别,其中既包含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播途径,同时也涉及到非公开或公开的人际传播途径。这两项新闻功能的提出主要是立足于媒介技术提升以及社会发展实情,或者也可将其看作以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基础所产生的衍生功能。若在传播过程中脱离大众媒介,仅是单纯依托于受众人群个体认知提高而达到强化国家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的难度极大,宣传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区域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主流社会、维护民族文化的这两大功能以新闻媒介方式实现,是在综合考虑实用性与便捷性后的最终选择。

  1. 彼此转化,互相影响

融入与维护这两大功能会使受众群体间出现彼此移动现象,从传播对象层面分析少数民族新闻经历过由少变多的发展阶段,初期仅是针对于各少数民族区域内的生活群众,随后则不断扩展为主动接受并想要了解少数民族信息的众多群体。但随着人口流动增多,社会发展更快、媒介平台更为多样,少数民族新闻影响力以及两项功能的实现已逐步覆盖到每一位社会大众。尽管从其名字上分析,会使少数民族新闻在角色应用上产生一定差异化错觉,但实际其功能发挥时,任何能够接收到的社会群众皆是受益者。与此同时,受众群体自身具备信息选择权,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所需有针对性的选择新闻内容,由此也可进一步强化个体情感认知。融入功能方面,作为媒介,少数民族新闻更多的是为实现将少数民族群众拉入主流文化中,在此关系中,少数民族群众主要是以受众角色存在;而维护功能中尽管所要保护的对象仍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因其传播时更多是面向社会群众,实现文化保护目的,所以此关系中,社会群众则承担着受传者角色[2]。鉴于此,融入、维护两项功能关系中,可在少数民族新闻影响下让少数民族群众与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两者皆不属于独立受众群体,而是处于同一循环中,即使其彼此并未在同一区域内进行新闻传播,但其仍属于同一媒介空间,并且在相同媒介平台支撑下可实现交流互动。

  1. 少数民族新闻中“融入”“维护”功能的具体表现

  1. 融入功能

融入功能的提出可将其视为历史发展必然性,社会交往活动本身则属于人类群体的本性,若长时间拒绝互动将无法产生才智与创新,但若仅是家族相聚也无法构成人群交际活动,所以只有不断与社会群众进行接触才能扩大交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皆是依托于人群交往所实现,而在此过程中新闻媒介则是社会生活中群众实现沟通与联络的关键渠道,以社会学层面分析,通过新闻这一介质可全面提升社会群体思想层级与其主体实践能力。而实际生活中的少数民族因文化与历史因素的多方影响,导致其通常在偏远地区居住。以地广人稀的西藏为例,该地区尤其是高寒偏远地区的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有较长一段时间与外界联系偏少,所以其民族文化中通常会涉及诸多更为纯粹的内容元素。针对于少数民族发展来讲,以往的新闻传播难以满足其对媒介的需求,同时对其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也十分不利,所以在新闻表现形式与内容上着重突出少数民族特点,有计划性地制定民族类特色新闻报道是实现各地少数民族长效发展的必然手段

[3]

少数民族新闻中的融入功能通常体现在以少数民族视角精准传播国家意识,并以此促进少数民族在主流社会中更深融入,而在面对民族文化、国家意识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媒体的有效应用与掌握则是影响整体传播效果的重点之处。国家意识属于精神层面衍生物,尤其是国家引导群众在物质基础上在进行精神升华,该意识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全国人民思想共鸣这一前提条件指向上,而这一种思想共鸣的产生则是依托于每一名个体人员在情感与思想上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国土辽阔这一自然条件是少数民族经过长时间发展形成特色文化内容的一项客观影响因素,同时该生活环境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远距离传播带来极大难度。面对此情况,在新闻媒介带动下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并以此彻底实现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大范围传播,也可进一步辅助少数民族将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文化活动限制降至最低,充分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深刻认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大概念下的民族意识,进而更为积极地在主流精神与物质生活中加以融入,共同走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这一概念在中国所指的是历史语境下通常长时间发展在特定区域内建立的具有独立性质的文化共同体与政治实体的最终统称。简单分析,多民族统一国家具有三大突出特征,即是高度认同感、独立主权以及确定疆域,其中高度认同感形成与国家宣传有密切联系;而主权与疆域问题则需要通过国家颁布宪法这一形式最终确立[4]。除此之外,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讲,国家物质建设以及精神构建都应被给予高度重视,而依托于新闻媒介,有目的性地强调并培养各民族群众爱国情怀是一项积极路线,通常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字出现皆会在外部条件上进一步将民族共同体间联系加强,并以此产生浓厚民族认同感。新闻媒介则是立足于多样化传播途径以内部文化意识层面进一步将社会群体的多方思维联系增进,以此形成超强国家凝聚力,而该环节中少数民族新闻具备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影响力及引导力。

从新闻传播领域讲,认同感指向群体成员在对待某一事物时所产生的价值与认知共识,由此群众也可形成强烈归属感,并自觉保持此一致性特征。而这种一致性也可视为群体赋予主体或主体自身肯定的一种身份属性。对受众意识建构与新闻媒介关系加以分析后即可发现,通常真实共同体中各成员之间面对面交往是主要沟通方式,而想象共同体中则仅是各成员在精神领域将自身与他人进行连接。而此时融入功能通常表现为利用新闻媒介实现人与人、群体与人或诸多群体的情感交流,其功能性所侧重的是新闻媒体主动性,而这点与共同体精神活动及民族认同等内容完全契合。新闻媒体传播的基础条件在影响社会群众国家意识上有较大优势,并且少数民族新闻可将新闻媒体公共性价值全面发挥。

  1. 维护功能

维护功能的主要内容是坚守民族特色、保护文化,而该功能的提出具有一定现实紧迫性。民族文化所表现的是民族发展中的各类精神产物,其也属于社会文明构成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多体现在民间文化形式上,通常是由基层社会群众所创造,该类文化能够将民族生活内容以及地区特色充分反映。以往的文化传承多以言传身教为主,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图像、视频以及声音皆可成为存储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可这仅是对民族文化实施静态保护的途径与方式;反而是少数民族新闻却能够通过细节性、持续性报道对相关文化加以传播,这一方式则无疑是最佳的动态维护。如今物质生活以及精神文化两大层面皆将民族文化多样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其主要表现为中国对民族文化传播态度以及国际传播问题上[5]。尤其是在国际传播体系愈发完善的前提条件下,本国新闻传播设施明显增多,各地域的驻外新闻站点已基本布局完成,并且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增强中国的媒体舆论导向能力也有极大提升,所以为确保少数民族声音能够持续增强,需要以更为有效、新颖的新闻报道方式有效传播民族文化,而这也正是少数民族新闻中维护功能发挥的主要前提。

该类新闻维护功能体现在利用众多媒介技术手段,对少数民族发展以及相关文化内容进行整理、保存并传播,尤其是针对于世界传播,一定要将极具国家属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有效传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皆是将各方社会生活长时间融合后所形成,所以民族文化不仅可以通过物质形式所体现,其同样也包含民族群众的诸多精神元素。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民族文化由内部生活起源,可将其视为同时受到内外两种不同的作用力,而这也表明民族文化自身作用发挥同时也在不断承受诸多外界因素影响,从而使其产生较大变化。中国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化一直是重要构成,而通过媒介技术应用可为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提供更多基本条件,同时,也为文化内容保留与存储提供相应设备支持。除此之外,少数民族新闻也属于一种精神产品,是社会群体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所需的文化创作以及精神劳动等产品。精神产品表现形式可以以物质形态呈现,但物质仅是其形成载体,产品内容仍需通过无形精神形态加以表现,该类产品使用价值一般体现在人类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以及人类群体思想、智力、道德与情感的发展层面。另外,精神产品消费并非一次性,其具备超强长效性与共享性特征,社会群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反复应用。也正因精神产品的特殊性,其在生产制造时会比其他物质产品要求更高,其目的则是为保证其主体价值能够一直存在。维护功能的最终实现具备两重含义:一方面是本国范围内,需要以新闻媒介的方式将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储存与传播;另一方面则是视少数民族文化为国家文化体系的主要部分,同时在跨文化传播中,也应以主动姿态对中国民族文化大力维护。当前,随着媒体社会化形态发展,文化传承与传播行为关系也愈发紧密,以往在地域或时间等多种条件限制下使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呈现边缘化现象,但在媒介技术提升后,全新媒体交流环境随之构建,传统意义上的纸媒及口头传播方式弊端也全面改善,并且多种类、大容量的信息化技术设备为少数民族文化表现提供更多可能。尤其是以新闻报道方式可更为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生活,如此也有利于新闻记者在少数民族生活中不断提炼出特色民俗文化,而在文化信息传递时也可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情感沟通,由此即可看出新闻媒介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可行性较高的沟通途径之一。

结论:综上所述,新闻传播体系中少数民族新闻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该类新闻中的融入与维护功能所指向的两个不同方向,尤其是针对于少数民族新闻的国家认同感、凝聚力等层面,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相关人员需确保两项功能同时兼具,如此才能将少数民族新闻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明珍.西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几点思考[J].传媒论坛,2021,4(09):41-42.

[2]郑保卫.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文化与产业思考[J].新闻论坛,2021,35(01):54-55.

[3]汪罗.超越“发展主义”范式: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路径转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1):116-123.

[4]秦海阳,袁玥.关于少数民族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空间分析[J].东西南北,2020(16):86-87.

[5]汪罗.“少数逻辑”视域下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价值体系重构[J].西藏研究,2020(03):121-126.








作者简介:刘芳,女,藏族,1985年11月出生,单位:西藏日报社,研究方向:网络媒体传播。

冯骥,男,汉族,1981年11月出生,单位:西藏日报社,,研究方向:时政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