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思政元素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02
/ 2

《管理学基础》思政元素探究

李旭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通过剖析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授课内容中可结合的思政元素,力图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学基础;思政元素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重要举措。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就要着实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愿和课程思政能力,摒弃专业课程只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惯性思维定势,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体即专业教师的积极作用。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联想、映射、发散、粘合、类比等方式对所讲授课程可能结合的思政元素进行仔细探索和积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课程思政效果。专业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这方面探索的越多,经验就越丰富,越容易在课程中找到思政内涵和元素点。

二、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是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对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师资团队,形成密集型与全方位并存,渗透型与一体化互进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和模式。思政教育不是某一思政部门的专项工作职责,也不是少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更不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义务。它具有普适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不能因为思政课程效果的缓慢或是授者、听者以为的枯燥就盲目地利用课程思政的名义进行粗浅的、形式上的互换。没有发自内心对思政工作的尊重和重视就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管理学基础》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开设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这一时期正好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初次走向社会、形成自我独立思想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然而由于信息化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加之价值观多元化,致使这一阶段的学生又似乎非常的有“主见”和“个性”,有的甚至对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比较排斥。因此,如何通过柔性管理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影响,润物无声,引导和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正是通过专业老师而非思政老师进行思想引导,发挥专业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正是实现柔性管理的重要方式。所以,广大专业课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思政教育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心怀积极的课程思政意愿,认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人文哲学、艺术典籍、中国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想办法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真正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三、《管理学基础》中的思政元素

做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能力,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思政内容的结合点,如果教师不能领悟、不能理解课程思政时强行引入思政点,很有可能出现生搬硬套的“尬聊”模式。其实无论是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社会科学类课程,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下面我们结合《管理学基础》课程的讲授内容,详细说明如何在该课程中巧妙加入思政元素,以供参考。

1.管理与管理系统概论

在管理学的概论中,可以从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四大发明到现代中国的神州飞船、高铁、蛟龙号等既谈管理的重要性,也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通过“丙吉问牛”的故事,帮助大家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集体精神;讲到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时,可以将“情商”的概念引入,教育同学们在重视技术技能、概念技能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人际技能,学会交往和待人接物;在讲到管理环境时,“温水煮青蛙”是很好的例子,让同学们知道不能图一时的享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后只能被环境所淘汰,也可以举“上偷天文,下偷地利”的故事,鼓励每个人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努力实现自己的事业;在讲到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活动时,可以加入环保、诚信、产品质量等元素;在“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中,介绍我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和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思想派别,使同学们在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讲授“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时,更是可以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管理系统原理”的讲授中,还可以加强同学们对唯物辩证思想的贯彻和应用。

2.计划职能。

在讲制定计划中预测未来、抢抓机遇、果断决策的重要性时,可以举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典故、诸葛亮“隆中策”、“长征”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战略决策、伟大“中国梦”构想;可通过华为等我国优秀企业在战略实施以及当前面临的战略环境方面的分析,增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同样也是非常好的国家战略计划案例;环境分析中,“SWOT”战略分析方法是非常好的理论,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也可以帮助同学们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规划。计划制定的可行性原则,“篮球架原理”是很好的说明;计划制定的方法可以将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制定作为案例;计划书编制中的基本项目,要全面、细致,既是工作本身的要求,也要教育学生重视文本的规范性、严谨性,细节成就完美。

3.组织职能。

织这一章节,可通过中国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成就,让同学们认识到组织目标一步一步实现对组织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强调组织中各部门职能作用发挥时,可以引导同学们树立“一盘棋”、“群策群力”、“分工协作”、“团队合作”等集体主义思想和理念;在讲制度时,可以通过“打老虎”、“拍苍蝇”等惩治腐败案例,阐释遵守制度、规则、规矩的重要性以及践踏规矩造成的后果,警示大家务必要守住“底线”、勿踩“红线”;在职权部分,可以通过大量滥用职权对国家、对组织、对个人造成的巨大损失,强调必须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组织文化”部分可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用海尔集团最新的组织实践以及海尔管理案例三次纳入哈佛商学院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组织这一章可以将党史、中国革命史、建设史等知识较好地结合,教师可以将党的优秀组织管理案例、党员的先进事迹融入到课程知识点中。

4.领导职能。

讲解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时,可以回顾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党的领导的事迹和精神;在讲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时,通过举例“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德才兼备”的生动事例,强调“以德治国”和提高个人修行的重要意义;在讲领导艺术时和领导风格时可以通过“抗美援朝”、“改革开放”、“抗击疫情”介绍党的“民主集中制”等组织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介绍“激励理论”中不同需求层次时,可以讲共产党人饿着肚子干革命的例子,为同学们追求高层次需求树立榜样;在沟通技巧中,可以举例“非语言方式”沟通,引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的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体态语言;在内外归因理论中可以引入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党的优良作风,促进个人自省自觉。

5.控制职能。

讲控制的类型时,可以引入扁鹊三兄弟的医术故事、“救火与防火”的关系,阐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不同后果,教育学生少一点“亡羊补牢”,多一点“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促使同学们不断自省;在讲控制的关键点、控制的上下警戒线时,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抓住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思想、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避免“追悔莫及”、“为时已晚”的悲剧发生;在讲控制的要领时,可以用“和尚撞钟”、身边的节约用水用电、严重浪费、“光盘行动”等举例,强调及时控制的必要性,防止“小患大医”和“蝴蝶效应”的产生。

总之,《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每个教学任务和教学点,都可以无缝嵌入思政教育内容。当然,《管理学基础》中可进行思政内容结合的点也远不止以上阐述的内容。专业课程与思政的结合点,需要教师如同挖金矿一样去仔细发掘。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广大专业教师才能增强自身思政教育的自信心和思政能力,才能同思政教育体系的其他教师一起“同向同行”,在为同学们传播正能量正信念的过程中,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教育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2020-05-28.

[2] 任敏.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EB/OL].搜狐教育,https://www.sohu.com/a/307948531_381534,2019-04-15.

[3]刘在洲,唐春燕.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64-66.

[4]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173.

[5] 赵飞,吴男,鲍宏博.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管理[J].高教学刊,2016(7):150-151.

作者简介:

李旭(1973-),男,甘肃庄浪人,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