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CT影像新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7
/ 2

探索 CT影像新技术

高雅楠

浙江衢化医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 医学影像技术是临床辅助科室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并应用于辅助检查,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设备和技术日新月异。CT影像新技术不断更新,对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CT新技术;影像设备;技术人员


随着医学领域的进步,从基层卫生院到一线三级医疗机构,CT设备越来越普遍。为了更好的满足临床对影像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技术不能单单停留在普通的平扫和增强层面上,从而不断的有新技术的涌现,包括CT灌注成像、冠状动脉CT新技术等。


  1. 冠状动脉CTA

能够对冠状动脉CTA最终成像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有许多种类型,包括被检查者的呼吸和心率、设备扫描参数、造影剂的注射时间和扫描时间等,其中心率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是影响最大。从而,临床上引入了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和双源CT等技术改善影像图像的质量。

SSF是一种将冠状动脉中各支血管的实际运动情况描述出来的技术,它主要是借助一个心动周期内相邻的两个期相的图像信息来完成描述的,包括每一个血管运动的方向以及运动的路径,从而将期相内血管的实际位置确定出来,最终实现降低血管运动带来的运动伪影对成像结果带来影响的目的,为最终呈现出的图像更加清晰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析各支冠状动脉的运动特征可以利用一个心动周期内特定的三个时相的数据信息,将各分支在兴趣区时相内的准确位置确定下来,同时整合其图片信息和运动信息,并独立校准每个分支的运动情况。一些患者由于其本身的心率较高,因此控制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时,就可以通过SSF技术进行重组。将其重组的结果与以往相对常规的技术重组相比较来看,SSF能够呈现出更加清晰且逼真的图像。

双源CT是指将探测器系统和两套球管安装在机架内,具有高的时间分辨率和128排探测器的覆盖范围,在采集时结合双低技术,重建成物质密度图像。第一代双源CT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辐射剂量,第二代双源CT在相同能量和采集时相条件下,通过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扫描,用更低的辐射剂量可以生成相同质量的影像图片。第三代双源CT,拥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更多的图像覆盖率,对于一些心率较高的患者来说,一方面,该技术能够显著减小辐射剂量,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降低运动伪影对最终成像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利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1. CT灌注成像

与动态扫描不同的是,CT灌注成像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的连续CT扫描,获得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TDC) ,利用非去卷积算法或去卷积算法计算出灌注参数及色彩函数图,能够将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有效、量化呈现出来。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能够更早的发现早期脑梗塞以及心肌缺血等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冠脉病变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对于心肌缺血的发现却很难,。通过心肌CT灌注技术,可以定量分析心肌的灌注量,从而来判断心肌活性是否正常。脑缺血时,局部血流减少,而对于急性脑缺血,早期CT很难定位、定性、定量,有文献指出,脑灌注成像技术可在脑缺血早期发现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超早期的脑缺血性梗死的诊断敏感性很高。对于已知的脑梗死灶,脑灌注成像还可预示梗死灶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增大还是缩小,对临床的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现代化科学技术锐不可当,医学领域许多的设备和技术亟待解决。CT新技术对于临床诊疗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并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技术人员仍需持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结合实际,迎接新的突破。

  1. 再现技术

从本质上说,再现技术实际上是CT技术的一种拓展与延伸,这种技术得以产生和应用主要是依靠性能较高的计算机设备,属于计算机重建技术的范畴。再现技术包含三种形式,分别是容积再现、表面再现以及最大强度投影。重建技术在获得CT的三维立体图像能够将其更好的呈现出来,通过重建技术,患者被检查的部位和器官呈现出的影响不仅会更加的清晰,还会具备立体感,相较于平面的CT影像而言,立体感的影像能够进行旋转,从而实现多角度观察的目标。基于此,利用重建技术就能够清晰地呈现出一些人体结构复杂部位的影像,例如脊柱和盆腔等,特别是当这些部位出现了骨折之后,利用该技术就能够将这些部位的具体情况有效的呈现出来。除此之外,再现技术中的容积再现技术能够通过一种独特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将器官表面以及其内部的结构同时呈现出来,并且呈现出的影像同样具备很好的立体感,能够有效帮助治疗的开展,例如,利用容积再现技术能够将人体的血管、肌骨支气管以及肺部等部位和器官的实际情况逼真且清晰的显示出来,成像的效果极佳。

再现技术中还包含着另外一种CT影像技术——CT血管造影,这种技术发展的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呈现出将以往常规的血管插管造影取代的发展局面。相较于传统的常规血管造影技术而言,CT血管造影对人体带来的影响较小,例如,螺旋CT血管造影不需要在患者的动脉中插管,其成像的方式是通过在患者的静脉中注入造影剂,之后在对其进行螺旋CT扫描。通过快速的螺旋CT扫描技术,能够有效获取到容积数据,再将其传输到处理工作站,处理工作站经过三维重建技术,就能够将人体中各个器官以及各个部位的三维血管影响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最终的成像逼真且立体。现阶段,随着CT扫描技术的不断向前迈进,尤其是多层螺旋CT和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有力推动了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其显示血管的能力已经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正逐渐替代常规的血管插管造影技术,具体来说,将其应用到在肺动脉、肾动脉、脑血管等其他多个部位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此外,还包括将其应用到呈现微小动脉的显示中,例如冠状动脉的显示中,这项技术也已经发展的十分迅速。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由于只需要对人体的静脉注入造影剂就能够进行检测,因此,该技术对患者的身体不会带来较大的创伤,并且获得的数据信息也远多于常规的血管造影技术,与此同时,该技术不仅能够将血管腔内的改变情况清晰地呈现出来,还能够将血管壁以及血管周围出现的病变情况立体的显示出来,所以,这项技术在未来医疗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仿真内镜显示技术

仿真内镜显示技术指的是,将CT扫描所获得的容积数据传输到高性能计算机中,再借助其处理这些数据,模拟出内镜检查的过程,内镜检查即将管腔脏器官的内腔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的呈现出来。现阶段,仿真内镜显示技术基本能够将人体中大部分管腔脏器官显示出来,不仅呈现影像的实际效果较好,而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损伤,更容易被接受。该技术包括许多种形式,例如,仿真血管内镜能够将血管腔的具体情况清楚地显示出来,可以用于诊断肾动脉狭窄以及动脉夹层等;仿真结肠镜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发现直径微小的息肉,特别是待带蒂息肉。就目前来看,仿真内镜显示技术正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范丽娟,孙凤伟,张计旺等.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不控制心率受试者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2).

[2]卿天,段枭.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在改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中的价值研究[J]. 中国基层医药,2020,27(2).

[3]余建明.积极探索医学影像新技术[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6).

[4]秦维昌.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2).

[5]夏春潮 李真林.医学影像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0,54(2).


一起发表


作者简介:高雅楠(1992.01-),女,本科,技师,研究方向:影像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