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教改的创新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教改的创新路径探析

杨可可 1 谭鹏 2 夏滴洋 3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湖南安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湖南 安化 413500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使得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作为培育实践性人才的“第一阵线”,高职院校亟待革新教育理念,发展与社会相匹配的课程教学建设。但由于核心素养理念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改革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致使课程教改问题频发。为此,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如何将核心素养应用于高职院校课程教改?核心素养对高校课程教改又有什么作用?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教改的重要难题。由此看来,探索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改的创新路径,有助于高职院校培育更加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职院校;课程教改

1高职教学中问题分析

1.1学生方面

首先,很多高职学生在报考院校专业时存在盲目性、随机性,这导致部分学生在入学后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存在心理落差。其次,学生就读院校后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了解,对课程内容不够重视,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再次,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这导致其文化课学习较为困难。

1.2教师方面

(1)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高职院校教师并非都是科班出身,有的教师聘自企业,专业能力可能过硬,但教学能力不足,难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面对的学生有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或者专业技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出来,然而,目前诸多教师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授课平铺直叙,对专业理论不加解释,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且易使其丧失信心。

(2)工作负担重。高职院校教师除了授课外还有其他非教学类工作,繁重的工作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配比往往不达标,一个班级少则有30~40名学生,多则50余名,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1.3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定位不明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需与中职、普通专科区分开。如果专业课程的设置完全照搬中职教育或者普通专科教育,就会造成学生重复学习或难以跟上进度等问题。另外,年轻一代的学生对社会的变化、潮流等更加敏感,如果课程内容或者专业设置过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也都将会降低。

(2)教学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新时代下的高职课堂对校园网络有较高的要求,一些教师想用手机APP、微端课堂等方式完成点到和教学工作,但校园网络往往难以支撑多人同时进行手机端或电脑端操作,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实施计划内的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影响。

2核心素养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教改创新策略

2.1阶段性修正课程教学框架

新时期下,应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进而使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原则等一系列项目,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嵌入核心素养相关要素。系统性地修订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使得课程教改实现横向与纵向的串联。从纵向视角审视,高职院校应将校内专业课的核心课程进行划分,使课程学时与学期时间相结合,分阶段进行递进式学习,以保证学生知识吸收与教师课程教学效果[9]。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在一、二学期设计1∶1的专业兴趣课与专业基础课。其中,专业兴趣课的增加能够提高入学新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进而从入学之初就能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专业基础课占比50%是为了保证在进行专业进阶课程前,有一个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在三、四学期,提高专业课比例,降低专业兴趣课比例,加入部分专业实践课程,实现实践教学的引入。在五、六学期,通过毕业实习与专项实训,强化学生的技能掌握和理性认知。从横向视角来看,高职院校也可借助不同社团、线上课堂、不同院校专业交流活动以及专业技能大赛,来提高学生对实训课程的理解。通过纵向、横向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完整体系。

2.2健全教学运行流程

在学生引导方面,初期阶段,实施“兴趣引导式”教学。教师可通过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体验式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将班内成员分为两个小组进行对抗性比赛,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快速掌握所学知识。中期阶段,丰富小组对抗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设立两个网上教学小组。保证每个教学小组有5—6队,每队3人。小队形式能够加强每个人的参与感,防止部分成员浑水摸鱼,无所事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各小队在实操过后进行头脑风暴,以便更好地总结与反思实践过程中遭遇的困难,进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实践到一定程度后,合并小队,扩大每个小队的人数至5—6人,以考察团队人数增多时,每个学生的处理能力。此类考察,既有助于让学生能够掌握既独立又合作的综合能力,又能及时了解自身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优劣势,明确未来职业取向。后期阶段,采用“实战”演练教学模式。为检验每个小组实战能力,应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组建网络比赛,与全国范围内职业院校团队进行竞争。高职院校可通过跨校线上比赛形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选拔综合能力出众的同学加入ERP社团,参加更高级别的技能大赛。

在专职教师培育方面,加大专职教师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提高课程教改的关键要素。首先,选择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知识的专职教师;其次,提高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再次,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进行指导;最后,配置一定数量掌握实训设备的管理员老师,保障学生在实训时相关设备的正常运作。

2.3 构建专创融合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目标,并与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相融合,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分析不同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变化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从而构建一套由创新创业通识课、创新创业技能课和创新创业实战课组成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不同创新创业的课程类型分别采用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在不同学年设置并开展。对于创新创业通识课,其主要作用是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技能课主要进行“双创”技能淬炼;创新创业实战课通过项目实战,实现创业项目的孵化培育。在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构建形成“通识课+技能课+实战课”的三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中,形成课程“双创”,使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和老师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创融合、学创融合、研创融合和产创融合,将“双创”各参与主体融入教学环节中,使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都得到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3结语

作为个体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核心素养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生活品质,也可以更好地助力当今社会发展。因而,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的双重教育目的。未来,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对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教改、健全教学运行流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教改,进而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需求的创新型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江涛.简论新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方向[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4(06):31-34.

[2]高艳云.高职院校课程结构问题研究[J].科技风,2018(07):36-37.

[3]龚芸.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企业,2017(0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