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焦虑,与焦虑共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6
/ 3

浅析焦虑,与焦虑共处

齐娜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086

摘要:在疫情当下的今天,焦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是社会新闻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表明焦虑情绪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显著影响。深入研究和探索焦虑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在焦虑的形成以及焦虑对个体认知决策、社交等方面的影响都有着丰富的探讨,推动着教育,临床以及心理学领域的发展。然而当焦虑真正走近每一个个体时,大多数人面对焦虑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个体在面对焦虑情绪时的应对方式以及就医时依然是困惑的并且会走很多弯路,本文诣在从焦虑的类型和程度角度浅谈焦虑情绪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能在情绪普及工作中有所意义,让个体更好的认识焦虑以及正确的处理焦虑情绪。


关键词:焦虑 情绪 生活


情绪伴随着我们人类进化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研究表明情绪的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情绪是人与动物共同拥有的,是一种主观体验,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评估与反应态度。情绪的概念一般会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研究分别包括:生理系统方面、对外所呈现的行为以及个体对事物主观的感觉。(黄宇霞, 罗跃嘉, 2004)。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普遍承受着或大或小的压力,焦虑已然成为当下常见的情绪之一。从进化角度看焦虑是面对威胁的一种本能反应,能够使人集中注意力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危险。适度的焦虑对人类起到的是一种保护作用。然而过度的焦虑以至于达到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水平的程度则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正确认识焦虑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认知焦虑

焦虑是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与感受,当个体在面对即将来临的危险、威胁,亦或是处于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下,就会感觉到紧张、担忧、苦恼,低落等(唐海波,邝春霞,2009)。当人主观上预感到潜在威胁即将来临时,就会感到的烦恼、担忧并伴随着紧张等等心理, 与此同时自主神经系统生理方面也会出现亢奋的现象,如果个体处于慢性焦虑状态中,则会伴有易怒、失眠、耐心退减、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不稳定的状态(Etkin,2010)。在生理方面焦虑时一般会伴有呼吸加速、出汗、并伴有心悸、肌肉紧张等生理现象(Panzer,Viljoen,& Roos,2007)。因焦虑所呈现的躯体反应与脑,心肺等器质性疾病有相似的症状,大多数焦虑患者往往会反复就诊于各大医院,然而医学检查又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能来证明与自己目前生理反应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却依然无法打消患者的疑虑、促使其改变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从而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董香丽,孙铭伟,袁也丰,2016)。与焦虑共处的前提是要能够正确的认识焦虑。

焦虑情绪本身是我们情绪中的基本情绪之一,例如参加要参加一场演讲,如果个体觉得没有准备好,就会害怕,紧张这就是焦虑,是我们正常的情绪反应。这种状态下我们会积极准备,去减轻这种感觉,从而更好的去做准备。我们通常称这种状态为焦虑情绪,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对我们工作和生活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我们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当个体的焦虑感受不符合客观现实的处境,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这时我们称这种情况为焦虑状态,焦虑障碍是指症状持续的时间、以及围绕症状可能的相关反应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以惊恐障碍为例,惊恐障碍的发作并没有明确的反应或信号,发作时个体有可能任何状态下焦虑亦或是平静。惊恐障碍的发作无法预测,发作时伴随着强烈的不适以及害怕,例如心悸、心慌、濒死感、头昏、失控等各类症状反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焦虑障碍的诊断要严格符合相关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的标准,要考虑症状持续时间、与其他疾病的共病相区别以及个体所处文化背景对该症状的认知等许多因素才能明确相关的诊断(《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焦虑可被区分为特质焦虑(Trait-anxiety)和状态焦虑(State-anxiety)两种类型。状态焦虑是指人处于一种被动的,暂时性的状态,这种焦虑状态有一定的强度水平,并且是即时当下存在的。特质焦虑是有一定的稳定性,是指在人格特征中相对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李文利, 钱铭怡, 1995)。一般常见的测量焦虑的量表有: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ATI)。焦虑自评量表(SAS)较常用于精神科、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相关工作中的测量与评估。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ATI)是在1964年由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 C D)和高萨奇 ( Gorsuch R L )编制的。改量表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被科学研究和临床评估方面,在教育、医疗以及心理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得到有效的应用。量表分为两卷分别为:问卷Ⅰ和问卷Ⅱ。问卷Ⅰ(STAI特质焦虑量表)可以测量暂时的焦虑水平,并且能够诱发受测者状态焦虑体验;问卷Ⅱ(STAI特质焦虑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不同类型的受测者所处的焦虑水平,用于评估心理咨询和相关治疗的效果(李文利, 钱铭怡, 1995)。每种量表都有各自适用的领域,测量量表是用于诊断评估的工具,不能以量表所测结果作为诊断的结论。

焦虑情绪有不同状态、程度和病理原因,第一步是正确认识焦虑。


2、焦虑的形成因素

个体焦虑情绪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如父母本身的情绪状态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有较大关系。以往的研究也从以上方面有较多的探索与研究。以特质焦虑为例,特质焦虑是人格特征中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体验和行为倾向对个体来说是一种习惯性的模式,并且是负面的(貊可,侯金芹,江兰,陈祉妍,2019)。个体的意志控制是调节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根据所面临任务需求的变化,个体会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自我调节并且能够适应环境的目的。然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意志控制的形成、发展又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心理学家Kopp很早就指出来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Kopp CB,1982)。据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特质焦虑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的一面是指当孩子处于压力情景下或者是已经产生了焦虑情绪,这时如果父母能够耐心倾听并且进行温暖的引导,孩子会收获到关心和支持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降低焦虑水平甚至直接缓解焦虑。间接影响是指父母正向积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意志控制的发展(Wolfradt U,Hempel S,Miles JNV,2003)。孩子对外界情景的应对模式都是长期与父母的教养互动中形成的,所以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发展健康良好的意志控制能力从而能够让孩子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貊可,侯金芹,江兰,陈祉妍,2019)。

在孩子步入社会之前,家庭是孩子学习各种适应能力非常重要的环境。当情绪产生时父母以及家庭成员如何与其互动,情绪该如何表达,如何管理情绪,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长期生活在负面情绪环境中的幼儿会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从而体验到焦虑情绪。随着幼儿成长为青少年,据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个体在情绪的表达和调节方面的能力也都是比较差的,同时也是高焦虑水平群体,更容易被检查出焦虑症。因此负面的家庭环境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与个体的焦虑情绪的形成是紧密相关的。


3、焦虑对生活的影响

个体处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对其所受刺激的反应以及评估和所做出的决策有不同的影响。面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所经验到的和感受到也是不同的。焦虑情绪本身是由于个体在面临危险和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从进化角度看焦虑是属于本能的一部分,遇到危险产生警觉从而能够避免受到伤害。但如果焦虑水平超出个体心理机制正常范围,过度的焦虑或发展为焦虑障碍则对个体的决策与生活都有着负面的影响。高焦虑者在对所面临需要作出决定的结果作出预测时该群体倾向于依靠自身的感觉, 比较容易将结果向不好的,负面的方面思考。 (Maner et al., 2007)。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所具有的情感、合作性以及归属感较于其他动物都会更高级。社交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产生交流合作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贺金波, 陈昌润, 贺司琪, 周宗奎, 2014)。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其重要性,处理关系往往会使人感到压力从而产生焦虑。一定的焦虑能是个体保持警觉的状态,较好的分析关系中的利与弊从而合理作出决策。然而如果过度的焦虑则会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关系的建立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泛化性的心理障碍,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交往活动,是指在社交活动中异常的心理焦虑(Spielberger,1988)。根据研究显示,高社交焦虑的个体对于愤怒的表情在作出反应时所需认知资源较多;对所有负性表情的加工更深入, 从中脱离也更困难。(景雅芹,贺司琪,贺金波,周玲玲,李静2015)

由于焦虑与我们对事物的评估和决策有着之间间接的各种影响,进而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结

综上所述,焦虑情绪本身是个体情绪种类中的一种,个体需要首先应正确认识情绪,并且学习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的对待情绪。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压力,我们会恐慌,害怕,不知如何面对。要学习正确面对人生,产生焦虑情绪时应学会调节情绪并适当的缓解压力。如果感觉处于长期的焦虑状态中自己无法调节与处理并且这种状态已经影响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应及时就医,用药并选择心理咨询等专业的帮助从而得到有效的治疗。正确的认识和面对焦虑,才能与焦虑共处。




黄宇霞, 罗跃嘉. (2004). 情绪的 ERP 相关成分与心境障碍的 ERP 变化. 心理科学进展, 12(1), 10–17.

Etkin, A. (2010).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anxiety: A neural circuit perspective. Current Topic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s, 2, 251–277.

Panzer, A., Viljoen, M., & Roos, J. L. (2007). The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fear: A concise review. African Psychiatry Review, 10, 71–75.

董香丽,孙伟铭,袁也丰.(2016).躯体化障碍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李文利, 钱铭怡. (1995).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1), 108–114.

唐海波,邝春霞. 焦虑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 176-177.

Wolfradt U,Hempel S,Miles JNV.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depersonalisation,anxiety and coping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pidual Differences,2003,34(3): 521-532.

貊可,侯金芹,江兰,陈祉妍,(2019).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特质焦 虑的影响:意志控制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Kopp CB. Antecedents of self- regulation: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2): 199- 214.

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亲子冲突和消极应对的多重中介作用;鞠佳雯,梁丽婵,边玉芳,2018.

刘爱芳. 家庭表露与幼儿焦虑关系的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Stocker CM, Richmond MK, Rhoades GK, et al. Family Emotional Processes and Adolescents’Adjustment. Social Development, 2007, 16(2): 310-325.

Maner, J. K., Richey, J. A., Cromer, K., Mallott, M., Lejuez, C. W., Joiner, T. E., & Schmidt, N. B. (2007). Dispositional anxiety and risk-avoidant decision-making. Personality and Inpidual Differences, 42(4), 665–675.

贺金波, 陈昌润, 贺司琪, 周宗奎. (2014). 网络社交存在 较低的社交焦虑水平吗? 心理科学进展, 22(2), 288–294.

Spielberger, C. D. (1988). 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 Florida: John Wiley & Sons, Inc.

景雅芹,贺司琪,贺金波,周玲玲,李 静,(2015).社交焦虑的生物学基础:生理、遗传和进化的证据,心理科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