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自信推进“和”文化育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2

以活动自信推进“和”文化育人

陈启龙

河源市第二中学,广东河源 517000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成长,教师需要更好的融合现有的教学标准,贴合新课标教学要求,以全新的教学标准,对学生多样性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中,让学生明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根本,其根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崇文化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以便能够更好的落实新课标教学标准。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本文将就活动自信推进“和”文化育人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活动自信、“和”文化育人


我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教育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强国基础。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便没有文化繁荣昌盛,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础,二者实现融合。因此,文化自信必须对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初中教育中,教师结合现有的教育理论,以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发生的显著变化。在理论上,跟进时代,认知规律,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在文化自信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贴合我国现有的发展观点,对学生能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一、文化自信的教学标准

针对于现有的文化自信,在教育时必须接受国家以及民族自身的文化价值,实现坚定信念。正确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制度落实发展前提。针对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教师认可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点流程,引导学生真正的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目前的发展观点,真心实意的爱护中国传统文化,抵制目前出现的诱惑以及不足。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我国的特色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熟读历史文化,借助文化的包容性,使学生明确,人类历史延续至今的深层原因,与我国的“天人合一”、“德性精神”具有深刻的吻合[1]。让学生对我国特有的文化理念具有深层认知,且教师更需要让学生明确在后续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飞速成长,在国际上拥有了话语权。且在国际传播中,借助中华文化的自信以及觉醒,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软实力,赢得全球的理解以及价值认同,对于后续成长而言非常重要。我国历经改革,虽然在发展中受到西方列强的践踏,但我国人民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实现了重新站起来的责任,这对于学生而言将具有非常明显的引导作用[2]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在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中,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精神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我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革命发展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实现了新民主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教师在对学生教学中,必须渗透革命历史观点,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的吸收,并实现全方面的成长[3]。在育人中,明确育人职责,开展全方面的育人工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推进教师具有自发精神。用专业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性人才。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我国发展历史。我国是有5000年的文明大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针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打造的教学体系中,自觉地完成爱国精神宣导,树立自信心、自尊心以及自豪感[4]

在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了确保发挥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全面落实我国现代体系。结合时代条件发展文化,向前看,面向未来。通过科学系统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能够协调发展,确保整个社会主义先进化能够实现重要内涵,实现全面成长,以确保能够有效的面对世界,面向未来,实现民主科学。融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旗帜,做好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以及发展道路,必须掌握其工作领导权,对旗帜以及道路具有清晰回答。在初中教学中,教师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前进方向,同时亦是基础。因此,在旗帜道路上,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以及建设中的红色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以及认可。使学生自觉的接受、自觉的融合,更好的符合中国精神,实现集中体现,推动思想层面的全面转化。结合时代潮流以及理想信念,以科学主义为基石,树立核心主义价值观[5]

三、建立校园文化

建立校园文化,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培养。在文化育人中,坚持树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以科学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学生的精神体系。现代文化具备重要的育人功能,便可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我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往投入的关注度不足,因此整体较为薄弱。在文化育人中,必须加快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整个育人环境,重视育人氛围。针对学生学习标准,全面体现文化气息以及学校特色,凝聚学生的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精神,更好的发挥其宣扬作用。就校徽、校歌实现激励,并具备专业特色的标语名言。确保校园的一花一木均能够起到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地实现学科素养。将德育、美育进行结合,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人文素养。结合节日重大事件,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艺术讲座竞赛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加强校报校刊的建设,开展研讨会、讲座,避免错误观点,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腐蚀学生。运用全新的教育体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并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体系

[6]

在推进校园文化“和”育人建设中,学校可以开展以下几点工作举措:

其一,全面突出其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整个信念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好主阵地,做好重要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至育人全过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校园的文明程度;

其二,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活动,凝聚中国梦时代主题,广泛开展文艺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以“我的中国梦”为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多次师德师风报告会,引导教师以身作则、以德立学,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接班人,坚持扶优、扶需原则,全面落实我国的培养原原则;

其三,培育宣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典型,通过学习先锋道德先锋,评选最佳人选,使其他同学能够具备学习目标,优化立德树人效果,打造全新的德行力量,落实以“和”文化育人的特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育人教育中,必须确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教师的教学体系需要迈向多元化发展,以确保整个教学活动能够贴合现有的教育体系,拓展全新的实践范围。借助此类标准,确保其能够成为当代文化领域以及新形态的典型网络教学以及实体教学。二者之间结合,可以更好的渗透文化自信,加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在新时代,健全整个教育体系,集合文化软实力,善于利用现有的教育引导方法,推动学生与教师进行全面交流。因此,总的而言,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即需要实现全面发展,不断强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以科学观点、人生观点、价值观点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以及涵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周曦, 刘萍.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J]. 青年与社会, 2020(27).

[2] 李嘉燕. 精心打造品牌活动,扎实推进文化育人——以"英语戏剧大赛"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9(54).

[3] 邓飞.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水文化育人为例[J]. 长江丛刊, 2019, 000(009):149-150.

[4] 邓飞.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 ——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水文化育人为例[J]. 长江丛刊, 2019(9).

[5] 许红梅, 陈茂国, 梅峰,等. 基于博雅课堂文化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 科教导刊, 2020, 000(002):88-89.

[6]徐水婵. 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意开展及其价值审视 ——以'阅乐读书季'活动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 456(06):35-3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