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精神患者应用手工制作的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分析精神患者应用手工制作的护理效果

钟小艳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 400800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疾病患者应用手工制作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100例医院收治精神疾病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手工制作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况、生活质量以及睡眠状况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PANSS评分、SF-36评分以及PSQI评分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工制作护理的应用可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状况、生活质量以及睡眠状况,且能够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疾病;手工制作;护理效果



精神疾病会引起认知损害、妄想、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等症状,具有较高的残疾率和复发率,加重家庭与社会负担[1]。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病的发生原因,因此多数治疗方法只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预防该病的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需要加上辅助治疗方法[2]。手工制作是该病治疗中的常用辅助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为了观察手工制作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100例医院收治精神疾病患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100例医院收治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为23~69岁,平均为(42.6±5.1)岁。入选标准为: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中的诊断标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PANSS总分≤70分,能够配合手工制作训练;②患者和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器质性疾病、过往参加过类似研究的患者。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手工制作护理,具体方法为:①准备好零食和玩具,组织患者围成一圈并相互介绍,通过聊天和游戏的方式拉近彼此距离,减轻患者之间的陌生感,然后介绍手工制作训练的目的和方法,共同制定管理规定。②组织患者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并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准备不同的手工制作主体,包括绘画、陶艺制作、乐高玩具等,让患者自主选择独立完成或者是合作完成,根据患者的完成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奖励方式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手工制作开展时间为4个月,每周3~4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况、生活质量以及睡眠状况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进行表述,两组均数计量值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表述,两组计数值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况、生活质量以及睡眠状况的变化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PANSS评分、SF-36评分以及PSQI评分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况、生活质量以及睡眠状况的变化

组别

PANSS评分

SF-36评分

PSQI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54.6±14.3

42.3±11.5

52.6±11.6

72.6±15.8

13.5±3.2

7.6±1.1

对照组

55.1±14.0

48.4±12.8

52.8±11.2

65.8±13.2

13.6±3.4

10.3±2.2

t值

1.235

5.254

1.185

5.326

1.179

5.276

P值

0.114

0.042

0.109

0.043

0.108

0.042


2.2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组别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观察组(n=50)

32

17

1

98.0

对照组(n=50)

22

18

10

80.0

X2




5.328

P值




0.043


3.讨论

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因为害怕疾病复发,仍旧会存在一些不良情绪,对于患者的病情转归以及生活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4]。因此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通过一些辅助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重新调整心理状况,恢复原有的生活,从而重新回归社会。

手工制作具有操作简单且可控性好的优势,适合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应用,能够锻炼患者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5]。手工制作能够锻炼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手眼协作能力以及执行能力。本次研究中所采取的手工制作方法比较简单,能够让患者专注的处理的事物,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且在合作交流中锻炼患者的团队合作能力,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手工制作还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放松身心,有助于调节患者的情绪。经过简单的手工制作,还可以锻炼患者的社会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生活。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PANSS评分、SF-36评分以及PSQI评分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手工制作能够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状况,预防疾病复发,同时能够减轻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手工制作护理的应用可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状况、生活质量以及睡眠状况,且能够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庆静,董洁. 手工制作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8):37-40.

[2] 黄钦华,曾冬梅,黄清如,等. 手工制作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0):167-169.

[3] 陈佳伟,王向阳,龙洁,等. 手工制作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我效能感及自尊水平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4):554-556.

[4] 陈耀英,吴盛荧,熊玉香,等. 手工艺术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6):81-83.

[5] 程雪君,陈泳康,劳慧珊,等. 手工折纸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7):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