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4
/ 2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

林连锋

身份证号码:23108419771108****

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9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参与凝血检验,详细记录其凝血检验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原蛋白(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研究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APTT、PT、TT分别为(39.81±2.38)、(19.21±1.29)、(21.68±2.15)s,均长于对照组的(28.04±4.73)、(12.03±1.07)、(9.56±1.38)s,FIB(0.79±0.18)g/L低于对照组的(2.65±0.47)g/L,INR(2.83±0.45)高于对照组的(1.0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期患者的APTT、PT、TT短于纤溶期、低凝期,FIB低于纤溶期、低凝期,INR高于纤溶期、低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选择凝血检验指标,既能有效评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具体疾病分期状况,又可以积极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在诊断工作中持续推广或应用。

关键词:凝血检验指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应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可引发器官功能损伤、出血等,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且病死率较高,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是控制疾病和促进病情转归的关键。本研究探讨了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价值,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作者所在医院检验科接诊的9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时间段到作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2.18±10.27)岁;疾病分期:27例高凝期,42例低凝期,21例纤溶期。对照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52.24±10.32)岁。两组受检人员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前两组受检人员及其家属均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接受了凝血检验。

1.2方法

晨起空腹状态下,医护人员分别抽取两组受检人员的静脉血约2~3ml,并统一用真空采血管收集。采血结束后,按照9∶1的比例取适量枸橼酸钠溶液(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612,药品浓度:3.2%),并将其加入采血管当中,以免收集的血液样本发生凝固反应。将两组的血液样本置于离心机当中,以3000r/min的速度实施离心操作,离心时间为10min,离心半径为22.5cm。处理完毕后,取血液样本的上层清液,然后将其放入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为sysmexCA-1500)当中开始凝血检验分析。检验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其凝血4项检验指标:APTT、FIB、PT、TT。此外,医护人员还应根据检验结果记录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认真记录并对比两组受检人员的凝血功能指标(APTT、FIB、PT、TT),与此同时,分析研究组患者在高凝期、低凝期及纤溶期等阶段的凝血功能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研究组APTT、PT、TT均长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IN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高凝期患者的APTT、PT、TT短于纤溶期、低凝期,FIB低于纤溶期、低凝期,INR高于纤溶期、低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当前关于其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过程医学尚不能给予明确的解释。该病的病因较多,有学者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血液内的凝血因子出现消耗过度或凝血机制被激活,进而造成全身微血栓形成。一旦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体内的多器官将可能出现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导致死亡。相关研究发现,免疫力低、内分泌失调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长期伴有基础病患者的发病率较高,此外创伤、分娩等也可诱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器官功能障碍、血栓塞、休克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考虑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发病时不具有明显症状,为了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其预后效果,应在入院后积极开展早期诊疗工作。早期诊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临床通常会实施凝血检验,其主要分析项目包括APTT、FIB、PT、TT以及INR等。APTT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内源性凝血系统检验指标,通过耐心观察APTT的变化情况,能够直接反映患者的内源性凝血是否存在异常,如果出现时间延长等现象,可检查患者是否患有吸收不良综合征、免疫系统疾病或肝脏疾病;如果出现时间缩短等现象,可检查患者是否患有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血栓性疾病。FIB往往被用于临床疾病的检测中,如果FIB增高,表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如果FIB降低,表示患有重症肝炎、肝硬化或患者已经步入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消耗性低凝溶解期。PT能够直接反映出患者的外源性凝血系统状态,开展凝血检验时如果患者的PT超过正常值3s,既能够判断出异样,经深入研究检查后,有助于确定患者的发病原因,并给予其针对性治疗。TT的升高表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已经进入了纤溶亢进期,TT的降低则表示患者可能存在纤维蛋白原血症。INR能够积极反映机体对凝血功能的阻碍作用,如果INR水平升高,则表示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通过凝血检验记录APTT、FIB、PT、TT与INR等指标,既能有效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问题,又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估,所获得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选择凝血检验指标,既能有效评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具体疾病分期状况,又可以积极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在诊断工作中持续推广或应用。

参考文献

[1]曾庆波,宋景春,林青伟,等.血栓弹力图对热射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43(9):752-755.

[2]刘鹏,苏德淳,杨光,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33(11):1083-1086.

[3]严思棋,郭涛.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31(1):1-4.

[4]王仲,李鑫,朱然,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对脓毒症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19,58(5):355-360.

[5]洪建丽.凝血指标检测在提高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母婴安全率中应用效果研究.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28(22):2761-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