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路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路径初探 初欣欣 柳晨灿

武警士官学校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注重授业解惑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1]。本文通过分析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深远意义和双重困境,积极探索军队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有效路径,使学员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牢记献身国防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军事教育 价值引领 专业特性 感染力

习总书记曾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仪式上提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军队院校做好军事教育工作,积极开展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意义深远

  1. 军队院校“思政课程”育人的重要性

1、思政课程是军队院校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现实落点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院校治学育人的政治灵魂。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就要深化建设思政课程的认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1]

2、思政课程是军队院校提升立德树人与为战育人的有力抓手

要“立德树人”,就是要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之人手中;要“为战育人”,就是要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战场育人才[2]。通过实现思政课程特色化和专业课程实战化,才能将红旗插在教学前沿与科研一线,真正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举旗带头人。

3、思政课程是军队院校夯实战斗精神与治军根基的重要途径

深入挖掘具有武警部队特色、彰显战斗精神的“思政元素”,可增强学员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分量,也可着力破解教员在组教施教过程中“千篇一律”的问题,将托举强军梦与锤炼治军能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弥补院校教育的短板。

  1. 军队院校“思政课程”育人的必要性

1、专业课程侧重知识传递,需要思政课程强化价值引领

专业课程的学习重理论、轻实践,灌输多、入脑少,一定程度上存在“只磨刀、不砍柴”的现象,挫伤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党史、军史的学习,可以提高专业课程的政治站位;强军思想、工匠精神的融入,可以使课堂鲜起来、活起来[3]

2、专业课程侧重思维锻炼,需要思政课程缓冲边界差异

思政课程能够帮助专业课程摆脱“价值中立”、“价值无涉”等的认识窠臼[3],能够打破不同学科边界,探寻德育契合点,帮助学员建立理性思维的同时引发教育情感共鸣,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

3、专业课程侧重实践探索,需要思政课程启发潜在素养

专业课程是显性教育,通过从自然规律中提炼,从科学探究中学习,从实践训练中摸索,促进学员逻辑思维的养成;思政课程是隐性教育,通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民族复兴的宏大命题,启发学员将专业所学自觉融入到强军兴军的报国之行中。

二、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双重困境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育人内容和要求上各具特色和优势,但由于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目标定位和功能边界研究不深,在具体实践中容易出现专业课“思政化”、思政课“形式化”的问题。

  1.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理论困境

1、定位上的偏失

部分教员将“课程思政”定位成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思政课,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课程泛化、标签化、机械化等现象[4];存在只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专业课与通识课则“作壁上观”的现象,严重割裂了彼此间的联系。

2、认识上的偏失

部分教员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没有及时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参与教学的可行性[4],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一刀切”的否定。实际上,课程思政需要“脚踏实地”而非“急行军”;需要“精准滴罐” 而非“大水漫灌”,才能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1.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现实困境

1、管理上的偏失

部分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失职失责,常常忽视“育智”、“长才”与“育德”的内在联系,过分强调对学员进行特定的专业技能提升和知识增长[5],导致思政课教员的边缘感增强,常常上演“独幕剧”,而缺少融合育人的“大合唱”。久而久之,便使得部分专业课教员逐渐丧失了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方法上的偏失

部分专业课教员在备课施教过程中,对知识案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分析不准、不实、不活,简单粗暴地靠单纯拼凑和生搬硬套,只见“知识传递”不见“价值传导”,只见“配合”不见“融合”,只在“表层”未达“深层”[5],导致学员学习效果差,甚至产生反感,教育内容重复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难以实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

三、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一)以“思政课程”为引领,课程思政需要思想上高举一面“旗”

课程思政,需要在思想上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将大“思政”课程体系所蕴含的“德”渗透进课堂、浸润进教材、滋养进头脑[6]。可以借助“融媒体”技术,在微信公众号和学校广播电台开设专栏,定期推送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强军兴军的经典影视作品、优秀事迹报道等,将党史军史、强军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的“盐”溶于专业课程的“水”,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

(二)以“思政课程”为载体,课程思政需要思路上下好一盘“棋”

课程思政,需要在思路上布好“局”,才能下好“棋”。“局”要贯穿于一堂课,学会利用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课前设置主题引导,课中加强体验参与,课后注重反思启发,以激发学员讨论思考,强化价值引领;“棋”要实践于教材、教案乃至教风,充分利用云课堂、微课堂、教学工作坊与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手段推进线下、线上的教学融合,努力实现“互联网+思政”模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三)以“思政课程”为基石,课程思政需要思域上拧成一股“绳”

课程思政,需要在思域上拧成一股“绳”,做到知信行统一。学会揣摩军校学员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学会找准社会热点、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点,反复钻研、反复打磨,将“思政元素”以最自然、贴切的方式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对教材的编修加工,持续挖掘战备训练、后勤保障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联动的融合育人实效[6]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注重将科学的理性精神、感性的人文知识、艺术的情感熏陶与国家战略、中国国情、工匠精神等紧密结合起来[6],主动提供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学示范,使学员们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根.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的实践研究[J].教育探索,2021(04):69-72.

[2]黄淑贞.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3):24-27.

[3]路琪,林家栋,韩俊,石晶,许道明.课程思政“一融一转两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05):234-236.

[4]陈启飞,黄亚新,陈徐均,程建生,段金辉.军队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03):131-134.

[5]宋孔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策略思考[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72-75.

[6]张鹏涛,武涛,李强.课程思政在军校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04):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