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手机行为控制的交叉滞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3
/ 2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手机行为控制的交叉滞后分析

丁艳丽

广饶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东营 257335

摘要: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受到中学生群体的青睐。手机便携性、多媒体融合性以及互动性强的特点给中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手机在方便中学生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中学生群体对手机的过度需求,不仅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更体现在了课堂上。很多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导致其在课堂上频繁使用手机,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氛围和学习效率,增加了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难度,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偷偷使用手机聊天,甚至明目张胆地戴着耳机听音乐、玩游戏。这些行为不仅影响课堂秩序,更是对教师和课堂的亵渎。因此,深入了解中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原因,并据此规范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手机使用行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手机行为控制的交叉滞后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机行为控制;交叉滞后;对策

引言

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配置,而中学生号称是“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手机在其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给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过度使用导致的手机依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手机依赖是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行为失控,使其身心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痴迷状态。手机依赖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比如视力下降、睡眠质量下降等生理问题,还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学生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如果不能理性、健康使用手机很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心理健康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含韧性、希望、自我效能感、乐观四个维度,代表着一个人一般性的核心心理能力。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省4所中学的学生,分两次进行测查,第一次测查时间为2017年10月,第二次测查时间为2018年4月,中间间隔6个月,合并前后测查数据后,剔除无效数据,最后共有359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71人(47.6%),女生188人(52.4%);重点中学162人(45.1%),一般中学197人(54.9%);来自城镇240人(66.9%),来自农村119人(33.1%);初一83人(23.1%),初二94人(26.2%),初三25人(7.0%),高一80人(22.3%),高二52人(14.5%),高三25人(7.0%);平均年龄为14.21±1.74。

二、方法

(一)研究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年级、月生活费、平均每月手机话费、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使用手机年限、月使用移动数据流量等。

2.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在研究中将4个因子命名为失控性(Inabilitytocontrolcarving)、戒断性(Feelinganxiousandlost)、逃避性(Withdrawalorescape)和低效性(Productivityloss)。量表共17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每个条目采用1(一点也不)~5(总是)分制评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手机成瘾倾向的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8。

3.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DASS-21采用人修订后的DASS精简版,在保持原量表各维度不变的前提下,抑郁、焦虑和压力3个分量表分别保留7个条目,以提高辨别和评估相应的情绪障碍症状的效率。3个维度共21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得分越高则显示被测者焦虑、抑郁和压力等负性情绪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1。

4.中文版积极/消极注意偏向量表(APNI)该量表总共有22个条目,分为正性注意偏向和负性注意偏向,采用Likert5级评分,正性信息注意评分高说明正性注意偏向越明显,负性信息得分越高说明负性注意偏向越明显。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0、0.841。

(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61318de21134e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MPD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所有数据,尽管在测量过程中通过采用统一施测,强调保密性等措施进行程序控制,但仍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收集数据后,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为纵向追踪研究,因此分对两次测查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次测查结果中未旋转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有24个、22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分别为28.73%、30.91%,小于40%,所以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心理健康与手机行为控制的相关分析

根据前后两次收集到的数据,对心理健康及其10因子、手机行为控制及其3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表2。

61318de21134e_html_697449c69e4bfafe.png61318de21134e_html_8860867a3291d010.png

(三)各变量的二元交叉滞后分析

61318de21134e_html_f3a1aeebed631f7c.png

61318de21134e_html_abf67edc8bfb1ab9.png

61318de21134e_html_3439d6a5c2641b0d.png61318de21134e_html_6fa1209366aa873c.png61318de21134e_html_b57c0352abdf97a.png61318de21134e_html_3bc200dee5e2cf05.png61318de21134e_html_f4a5adbc32ddd1fc.png61318de21134e_html_8c77e3f13eee1dfe.png61318de21134e_html_3f8be2c931593ca8.png61318de21134e_html_ebeaaf41820c4c82.png

四、讨论

网络世界构建的网络游戏、线上社交等场景给低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提供了新的场景,使其人际交往、社会支持、发泄负性情绪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些可能都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相比于高社会经济地位中学生更可能出现智能手机成瘾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也认为,相对于实际差距,与他人主观比较后产生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更大。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作为一种主观认知有可能放大了这种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差距,增强了有利境对中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抑制作用。首先,相比于低感恩个体而言,高感恩个体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智能手机成瘾的抑制作用增强了。一方面,相比于低感恩个体,高感恩个体在生活中更易感受到生活中的积极信号,也就是更容易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中吸取有利的一面,进而有效抑制智能手机成瘾;另一方面,因为高感恩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能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策略、更能够长久坚持、更不容易通过手机滥用等不良行为逃避现实。其次,低感恩水平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智能手机成瘾没有发挥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感恩是一种关注生活积极面的生活取向,而相比于高感恩个体,低感恩个体不管拥有何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都难以改变其较少关注生活中积极面的倾向,更容易感知到生活中的消极信息,这就增加了智能手机成瘾的可能性。因此随着个体感恩水平的降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智能手机成瘾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出建议:其一,中学生应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养成理性、健康使用手机的习惯。其二,中学生可以通过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强化目标意识,督促自己朝目标努力,减少手机依赖。其三,中学生应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让自己从手机中解放出来,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缓解对手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何安明,张钰睿.中学生心理资本对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2):64-69.

[2]朱苓苓.初中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济南大学,2019.

[3]顾敬凡.父亲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网络欺凌的影响[D].中南民族大学,2019.

[4]刘奕瑶.初中生手机使用与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8.

[5]石伟.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