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教学随笔

王鸿斐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初级中学 山东 潍坊 261500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之前上学的时候学到的这句话,最近频繁在我脑海中出现。说来可笑,之前对于这句话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完成老师交代的背诵任务,熟记于脑。而最近几年,我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我毕业于2013年,同一年考试入编,在一个街道初中担任历史教师,说起来也是一名有着8年教龄的老教师了,8年,对于俯身教育、深耕不辍几十年的老师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我自己的内心,却突然觉得,时光竟在不知不觉间溜走了。

随着2021年中考的结束,今年我的学生们升入高中的比去年又少了一些,微信上和我报喜的学生也比去年少了很多。国家的宏观调控效果越来越明显,在我所在的学校里,三分之二的学生读不了高中,而在这三分之一的准高中生里,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需要花钱去读私立高中,这让很多家长都说中考越来越难了,分流作用非常明显。那升不了高中的这部分学生,一多半都流入了社会,极少数家庭有能力有意识的去让孩子读职业高中,也有很多家长觉得读职业高中没什么作用,无非是拿着钱又去玩个两三年,还不是一样要外出打工,还不如现在直接去赚钱。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跟着班主任们去家访,近距离接触家长们的时候,才发现比起学生,更需要知识的是家长,更需要思想开化的也是家长。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种利好政策不断推出,我时常反思,农村教育在这样一个时间关键点上,能够改变什么,这些农村孩子的出路,是不是选择性更多了呢?

从外部环境看,就我在的学校来说,新的教学楼盖起来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装好了,对于我而言,如获至宝,内心欣喜。因为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的模型图等,都需要实实在在的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直观的去接触、感受历史。尤其是农村学生,能接触到博物馆的机会非常少,历史课堂上主要依靠的就是多媒体展示。而我刚入职的时候,我所在的这所学校连最基本的投屏设备都不能正常使用,因为很长时间没人用,坏了也没人去修,空有摆设,历史课就是干巴巴的划课本、划重点,然后让学生集中背诵,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基本没有,一问起来,就是很枯燥,不愿意学。从去年开始,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一些重要的文物模型,重大历史事件的回放等等,都可以非常直接的呈现出来,历史在学生们面前变得立体起来,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们对于历史课的喜爱。

还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新的教学楼,每一层上都安装了净水设备,再也不用为喝水发愁了。这一点也是让老师和学生们很开心的事情,可能对于城市学校的老师们而言,这都不是事,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教学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记得我刚入职的时候,是喝大桶水,课间要领着高年级学生去搬水,然后用热水壶烧开,很不方便,但老教师们却说,这已经很好了,因为之前,他们要去水龙头上抬水!后来学校在领导所在的楼栋安装了一套净水设备,我们可以直接拿暖壶去提水,现在,一出办公室的门就可以喝水干净的热水,这确实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从教师队伍看,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随着越来越多年轻教师的入职,校园里增添了活力,各项教研活动也不断展开,大家都很有干劲,也都很有激情,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原先的老教师们却不愿意学习新的教学设备,更不愿意使用,他们觉得很麻烦,搞不定,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写板书来的方便快捷。学习组织相关活动的时候,老教师们也是能躲便躲,基本上不参加。比如最近的历史组说课,几位老教师相继告假,要么调不开课,要么身体原因不太舒服,无法参加。面对这种现象,我也是无能为力。再就是外出学习培训回来后进行的二次培训,老教师们也是持消极态度,认为在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学习这些新的理念对他们来说一点儿用都没有,这也是让人很无奈的事情。

从学生结构来看,农村学生流失现象在我们学校同样严重,尤其是近几年,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年入城打工的越来越多,子女就地入学,导致农村学生流失非常严重。另外,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现代人赚钱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了,这就导致很多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再一个,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祖父母辈能维持这些学生基本的吃喝就很不错了,在教育上有心无力,导致很多学生辍学,给学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农村教育光靠盖新的校舍,配备优秀的教师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关键是家长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多的更切合实际的家长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是我工作之余,结合自身经历所写的一些感受和想法。教育就是一个不断感悟、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农村教师没有好的工作环境,没有高工资,上下班路途遥远,但很多老师仍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工作,为农村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虽然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不高,甚至有些排斥,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我心中的榜样。他们兢兢业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工作精神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

同时,我也希望在如梭的岁月中,坚守初心,不忘初衷,坚持在农村教学一线,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可以通过良好的初中教育走向高中,开启他们人生的新的一页。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无疑是摆脱目前窘况的最好的出路。由此看来,吾辈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姓名:王鸿斐,籍贯:山东潍坊,出生日期:1987.10,性别:女,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