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腕舟骨骨折中的诊断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4
/ 2

螺旋 CT 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腕舟骨骨折中的诊断效果

区嘉慧 邓志国 刘雅慧 陈松 【通讯作者】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东 广州) 510220

摘要:目的:针对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腕舟骨骨折中的诊断效果展开探讨。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55名腕舟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依次对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比较不同诊断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在螺旋CT扫描中,腕舟骨骨折检出率98.18%(54/55),在多平面重建技术中,腕舟骨骨折检出率85.45%(47/55),(p<0.05)。结论:针对腕舟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多平面重建技术具有直观、立体的优势,能够实现对骨折移位情况、骨折走线情况的反馈,诊断准确率高,方案值得推荐。

关键词: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技术;腕舟骨骨折;诊断效果

腕舟骨骨折属于腕部骨折类型,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由于腕舟骨位置较为特殊,在临床中,依靠传统的诊断方式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造成患者诊断的延误,进而增加患者出现骨不连、骨坏死、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慢性疼痛、腕关节不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针对腕舟骨骨折患者,进行高效、准确的诊断,是提高患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以往,临床主要通过X线片对腕舟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由于腕舟骨骨折患者腕部软组织易出现肿胀,再受到腕舟骨周围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影响,X线检查在分型、检出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随着多平面重建技术,凭借其三维特性,在临床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对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以55名腕舟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55名腕舟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依次对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在55名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区间22-58岁,平均年龄(44.14±3.56)岁,骨折部位左侧19例,右侧36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

1.2方法

依次对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CT扫描仪选用螺旋CT扫描机(Philips Brilliance 64(128层)),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体位,伸直上肢,置于头部两侧,以腕关节、腕骨为扫描区域,设定扫描参数:螺距:1:0,层距:1mm,层厚:1mm,电流100mA,电压120kV,每次曝光时间1s,扫描模式Helical,而后利用影像工作站,完成腕舟骨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尽量以舟骨长轴面完成影像处理。

1.3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的检出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610a043d07713_html_f424173bff83a9e5.png ”,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的检出率差异

在螺旋CT扫描中,腕舟骨骨折检出率98.18%(54/55),在多平面重建技术中,腕舟骨骨折检出率85.45%(47/55),(p<0.05)。见下表1:

表1 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的检出率差异对比

组别

n

检出

未检出

螺旋CT扫描

55

54(98.18%)

1(1.81%)

多平面重建技术

55

47(85.45%)

8(14.54%)

x2

/

5.9296

5.9296

P值

/

0.0148

0.0148

3讨论

腕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腕部骨折之一,在中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腕舟骨骨折的发生部位多为腕舟骨近端1/3及腰部,由于腕舟骨的主要供血源为远端,在腕舟骨骨折后,易出现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并且其发生率较一般性骨折而言,明显更高,因此,要实现腕舟骨患者的预后改善,必须重视对腕骨骨折部位、骨折移位程度的探查,以及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然而,腕舟骨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导致一般的诊断措施漏诊、误诊率较高[2]

X线平片是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虽然X线片在大部分骨折案例中,均能够有效进行判断,但是在骨折的具体情况探查上,X线片技术存在局限性,例如针对腕关节肿胀明显,隐匿性骨折中,X线片技术即会出现一定的误诊、漏诊情况[3]。而CT扫描检查,能够对腕舟骨不完全骨折、裂缝骨折、小块骨折、移位骨折情况进行清晰显示,并且,通过CT扫描检查,能够对舟骨恒面骨分离、骨折线进行断面显示,并沿腕舟骨长轴进行反馈,在骨不连、骨坏死、骨折移位的临床诊断中,均可提供较为准确、有参考性的影像学数据[4],但是,常规的X线检查对腕舟骨分型检出率较低,因此将多平面重建技术纳入诊断方案中,可预防影像的重叠,还可实现多角度、多平面,对骨折具体情况进行观察,详细了解骨片的移位情况以及腕舟骨骨折的严重程度,在多平面重建中,临床可实现腕舟骨冠状位、矢状位的探查,进而了解患者骨小梁、骨皮质的细微辨别,从而帮助临床按成对不完全骨折、细微骨折的判定[5]。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在螺旋CT扫描中,腕舟骨骨折检出率98.18%(54/55),在多平面重建技术中,腕舟骨骨折检出率85.45%(47/55),(p<0.05)。

综上,针对腕舟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多平面重建技术具有直观、立体的优势,能够实现对骨折移位情况、骨折走线情况的反馈,诊断准确率高,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杨志忠. 螺旋CT扫描及其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腕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3):57-58.

[2]黄成校,余化龙. 螺旋CT扫描及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腕舟骨骨折诊断中应用[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2):104-106.

[3]万文齐. CT扫描及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腕舟骨骨折的诊断价值[J]. 中国伤残医学,2019,27(21):46-47.

[4]廖煜胜,彭伟清,黄鸣宇. 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腕舟骨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2020,27(4):443-444.

[5]赵晶晶. 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腕舟骨骨折中的诊断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2021,38(4):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