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大班额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利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情境教学,大班额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利刃

朱灵媛

南京市板桥小学 210000


案例背景

自工作以来,我一直在一所乡村学校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接触的都是大班额的学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比较差,班级成员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教学中教师也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如何有效组织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中,我渐渐发现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案例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吨”教学片断

片断一

1.数一数10袋面粉的重量 

师:如果1袋面粉100千克,2袋重多少千克?3袋呢?4、、、、、、6袋呢?(屏幕显示图片)

师:为了方便计量,当物体的重量达到1000千克时,我们就改用吨作单位,并统一规定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 

  1. 估计全班体重

师:下面我们来小组活动,估计一下全班同学的总重量有没有一吨?

小组活动统计组内同学体重,并估计小组成员一共大约多少千克?

小组汇报  

师: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小组同学的总重量,那全班同学体重加一起有一吨吗?

生:全班同学体重大约是1500千克,比1吨要重。

片断二(相同课例我在平行班的设计

1.抱一抱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我们通过一个游戏来感受一下。

出示游戏规则,学生排成两排比赛轮流传大米。

随机提问:抱一袋大米有什么感受?

两袋大米谁想来试一试?(学生上台抱一抱)

你有什么感受?

两袋大米你就抱不动了,那10袋呢?10袋就是多少千克?100袋呢?100袋就是多少千克?

生:1000千克

师:这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师:如果我们把这100袋大米堆起来就有7米高,比一间房子还要高。(出示图片)

据统计每人每顿大约要吃200克的大米,那么1吨大米就够5000人吃一顿,够我们学校学生吃一个月。

通过刚才的活动,结合课件上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1吨很重,很多。

2.背一背

师:我们知道1吨很重,那全班同学的体重加起来有没有一吨呢?先来做一个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问一问你的同桌的体重是多少,然后再背一背,感受一下你同桌的体重。
学生活动、、、、、、

师:下面我来采访一下,你有什么感受?你同桌的体重是多少?

生:我感觉背同桌有点吃力、、、、、、

师:老师估计了一下我们这里同学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那请你估计一下全班同学体重大约一共重多少千克?有没有一吨?同桌讨论讨论。

案例反思

大班额背景下的学生个体情况差异比较大,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部分“学困生”长期受到教师忽视,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如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就会流于形式。

  1. 大班额下情境创设生活化更重要。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差异和个性差异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通过小组活动,使大班额中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有利于“一帮一”落到实处,还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1. 大班额下情境创设活动化更重要。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大班额下,有趣的数学活动能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且在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如教“认识线段”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拉一拉”,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通过“画一画”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并会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最后通过“折一折”游戏,发现纸的折痕也是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 大班额下情境创设问题化更重要。

在创设情境中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学会数学地思考”。大班额下,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发人深思的问题,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结论隐藏在问题中,比直接呈现给学生更有效,既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理解了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实效性也有了着落。在讲《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分步算式以后,组织大家列综合算式,在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以后,学生会发现两次结果不一样,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原因,最后发现分步算式中要先算买一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即50-20=30(元)。综合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即20÷5=4,因此造成两次计算结果不一样,这时教师因势利导:那有除法有减法的混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减法怎么办?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指出必须添上小括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大班额的特点决定着教学情境运用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精心准备的问题、故事等情境带到教学中,提供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启发他们观察、思考周围的数学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新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