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优质护理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精神科优质护理的应用体会

沈祎

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 201806

摘 要:目的 总结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精神科患者取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7—12月我院接受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针对研究组患者注重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继续采用常规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存在很小的差异(P>0.05);实施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要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的差异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应用于精神科患者可以提升满意度,并且还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体现出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精神科;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精神科治疗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许多患者在病情发作期不具备自我意识,对于疾病缺少认知,并且智力、意识、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存在的障碍,在情况严重者还会伴有精神失常问题,会存在过激行为[1]。我院的实践表明,针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治疗,除了要保证对症治疗外,还要加强护理干预。为此,我院将优质护理应用于精神科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2020年7—12月我院接受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44±3.22)岁。对照组男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9.33±3.35)岁。患者家属对于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经检查,两组患者的症状符合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标准。排除内分泌疾病、肝肾疾病、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存在的差异不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存在。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继续沿用原有的护理模式,依据按照临床开展护理。研究组患者引入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转变服务理念。护理人员全员通过学习明确了“优质护理”的内涵,结合精神患者的特点,树立主动为患者服务意识,尽可能满足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的正当需求。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结合精神科的特点着重训练护理操作,安排资历较深的护师讲课。完善了精神科护理规范,为实施优质护理创造了基础条件。技术保证。②美化病区环境。精神科管理具有特殊要求,患者在治疗中不能自由出入。针对优质护理,我院积极创建温馨的治疗环境,为患者的日常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让患者体会到“家”的感觉,心理可以获得愉悦感。③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我院健康教育不仅采用了口头教育,还借助书面教育。口头教育依据患者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方式,以护理人员讲授为主。编写了健康教育手册,便于患者与家属对精神类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以保证治疗的依从性,控制复发率[2]。此外,加强心理护理。许多患者受到疾病困扰,存在不安、恐惧等不良心理。我院结合患者的发病特点,对患者加强安慰,结合患者的特点,实施心理疏导[3]。④取得家属的配合。我院主动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向家属普及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常识,使家属了解到诱发因素、治疗方法,提升患者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让家属结合患者的发病诱因给予更多的安慰,提供更多的生活辅助[4]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后,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选项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 =(满意例数+基本满意)/总数×100%。

生存质量评分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表达、心理健康,每项评分范围为0—10分。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20.0专业软件对数据加以分析。组间数据用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表明存在的差异体现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要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n %)

组别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研究组(n=40)

21

18

1

97.50

对照组(n=40)

16

16

8

80.00

χ2




6.769

P




0.034


2.2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比

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存在的差异很小,(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要高于对照组,数据存在的差异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社会功能

生理功能

情感表达

心理健康

研究组

护理前

2.38±0.42

41.12±4.34

2.45±0.38

2.54±0.42

(n=40)

护理后

4.47±0.59

68.23±7.27

4.42±0.43

4.52±0.41

对照组

护理前

2.18±0.62

41.34±4.33

2.24±0.36

2.48±0.46

(n=40)

护理后

3.28±0.54

63.21±6.43

3.54±0.62

3.37±0.45

t


5.7866

3.7563

4.6578

4.5676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精神科的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护理更加需要结合患者的特点。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注重落实护理责任制,提高了护理服务效率。护理人员结合了精患者的实际情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有利于患者的身心恢复达到最佳状态。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存在很小的差异(P>0.05);实施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要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的差异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优质护理应用于精神科患者可以提升满意度,并且还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体现出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凌.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229-230.

[2]朴冬梅.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5):220+225.

[3]菅伟,刘学.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7):104+106.

[4]郑晏,袁玉平.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6(3):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