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双分”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 2

初中数学“双分”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何乃强 臧运秀

山东省五莲县第二 中学 山东省五莲中学 262300

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是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落实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解决初中数学教学的共性与个体差异的矛盾,构建一种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佳学习环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分层施教、分类指导(以下简称“双分”教学),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双分”教学的意义

“双分”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有层次、有区别的分类、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训练方式,借助电教辅助手段,分类确定评价体系,谋求在班级教学中为因材施教找到一个契合点,把“面”的教学划成了“片”,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在教学目标上,分层教学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分层教学综合运用班级、合作小组、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分层教学则谋求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双分”教学,变传统的“单车道”为“双车道”或“三车道”运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得到了有机统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的发展,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获取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和实践活动,这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

二、“双分”教学的探索

实践表明科学的实施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按照数学教学规律,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从而使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一把的扶一把,使优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待转化生得到转化,努力赶队。

㈠教学对象分层组合

“双分”教学首先要注重研究学生个性差异性。要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的摸底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类建档。

在科学研究学生客观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并考虑学生及家长的愿望,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将其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并将他们平均分布在各个学习小组内,这就产生了纵横两个维度。从纵的方面看,全班分成程度大致均等的若干小组,以四人一组为宜;从横的方面看,每组都包含着程度相同的三个层次的学生。从编组的形式来看,我们曾实验过按程度编组,分为A、B、C各层次的若干组;混合编组,每组均有A、B、C三类学生。有固定编组,一学期一学年不变,也有临时编组。从实验结果看,按程度编组,临时编组,效果不很好,还是混合编组为佳,以前后座位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包括A、B、C三部分学生(这类似合作掌握学习中的异质小组)。经尝试全体学生分别在各自的小组内亲自参与了适合于自己学习水平的学习实践活动,把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尽可能相互适应,这样各类学生就能达到分层发展的目标。

㈡教学目标分层提出

我们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根据分层教学的特征、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从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品德素质等方面制定出分层教学目标,为各层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基础目标:紧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速度和难度上略有降低。提高目标:体现大纲的较高要求,为中、优生制定。深化目标:全面体现大纲的精髓,为优生制定。发展目标:为特优生制定,并在大纲的基础上适当拓宽引深。制定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几个连贯目标,力求准确把握好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形象的说制定的目标要真正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追求的强烈欲望,使待转化生“吃得了”,中等生要“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这样的目标分层设计,符合学生的差异性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学有所得,但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㈢教学内容分层设计

“坚持进度一致,程序不同,分层施教”的原则。做到不同授课内容区别对待,搞好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和分类指导。应在基础知识课中同步不同速,鼓励A、B类学生通过增大练习量熟练掌握;辅导C类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对综合性较强的课,着眼于B类学生,实行中速推进,对C类学生降低难度,对A类学生提高要求。落实在课堂训练中既要有一些基本题,又要有一些稍有变化的中档题,还要在训练中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能力题,使三类学生各有所获。依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设计要注重全员参与,课堂上采用“快投入”、“频活动”、“小坡度”、“密台阶”、“勤反馈”、“多矫正”等方法为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面和参与量,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㈣课堂结构分层优化

具体地说,我们的课堂时间结构一般做到三个1/3:学生独立活动占1/3,教师引导点拨不超过1/3,师生双边活动占1/3,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占到1/3至2/3。根据三个1/3,课堂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创设同一节课中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A、B、C三类学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为:合(趣味导新,铺垫引入)——分(自学讨论)——合(启发讲、议)——分(分层质疑,发现归纳)——分(反馈提高)——合(发散思维,深化目标)。这有分有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散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感知、分析、理解,运用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还较好地解决了A、B、C三个层面学生之间动静支配的矛盾。真正把“减负”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落实在课堂上。

㈤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分层布置

为使各类学生在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中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我们对课外作业和课堂练习也进行了分层次、有梯度的设计。给三组学生设计好三个层次分项要求的训练题。第一层次,设计基本的,简单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通过练习使知识同化。第二层次,设计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题目,通过练习使知识内化;第三层次,设计些思考性,创造性强、解题技巧灵活的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优等生练习开拓、拔高。

对待转化生要求他们完成第一、二层次,主要是第一层次的练习;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完成第一、二层次,主要是第二层次的练习题;对优等生来说,完成二、三层次的练习题。教学中要不断鼓励中下层学生尝试完成二、三层次的练习题。

㈥评价手段分层实施

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睛雨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现和运用学生情绪的“反映点”,创造条件让A、C类学生均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为教师测评和调整课堂进度取得依据。成绩考查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及时总结教与学的经验教训,从而指导今后的教学。

我们尝试使考试分数的程度和效度退居次要位置,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实绩的评价上升到主要位置。原来的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发展性评价。总之,要分层次评价,多样性评价,促使各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真正着力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能力。通过测试反馈,我们重视分析“双分”教学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以逐步改进“双分”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三、“双分”教学的思考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验,我们现在已基本探索出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双分”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分层施教,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在实践中也难以避免地给教师带来一些亟待探讨的新问题,促使我们对“双分”教学的前景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㈠“双分”教学给待转化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由于学生按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使中等生、待转化生在班里显性化。这样会给他们特别是待转化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待转化生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破坛子破摔。因此教师对学生分层应加强宣传与正面引导,以取得家长及学生本人的理解与支持。如果这个难点解决不妥,实施“双分”教学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㈡“双分”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分”教学对教师知识水平、组织能力、施教艺术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之间应团结协作,加强集体备课,搞好课题研讨,规范课堂模式,搞好训练题设计。实践证明,“双分”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素质息息相关。

㈢“双分”教学带来管理上的一些变化。使班级管理,课堂管理向多元化迈进,需要教师具有及时调整、管理的艺术。如果不能建立适应“双分”教学的课堂管理新模式,这种教学将不会收到预期效果。

㈣“双分”教学要注重情感投入。实施“双分”教学,不应忽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以情感调节为杠杆,形成相通、相融、充满民主氛围的宽松自由的人际心理空间创造了条件。好的心理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感情的共鸣、信念的确立、行为的顺应、目标的认同,达到教学活动的同频共振,在教学这个复杂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属于决定地位的主体,谁赢得了学生,谁就赢得了教育。

总之,我们重视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不断解决新问题。通过运用分层施教,分类指导,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