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时段词偏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2
/ 2

对外汉语教学时段词偏误探究

李晗旭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人们的日常活动与时间息息相关,表述时间意义的时间词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未得到重视,学习者在初级阶段习得时点词的效果不错,但是使用时段词时经常出现偏误。本文针对学习者使用时段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偏误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HSK语料库;时段词;偏误分析


一、时段词的本体研究

(一)语义分析

上文说过,时段词是指表述时间的长短或久暂的词语,按其语义功能划分为两种,其具体用法如下所述。

1.表示时间长短的时段词,与数量词组合表示一定的时量,回答“多长时间”的问题,按其组合方式又可以分为三类:

(1)年、旬、周、天、刻钟、分钟、秒钟、宿、日、夜等;

(2)世纪、季度、月等;

(3)冬天、星期(礼拜)、上午、小时(钟头)、学期、假期、学年等;

当几个时段词需连用表示一个较为复杂的时间段时,其顺序是按时段词单位从大到小排列。如:他花了三年五个月零七天。

2.表示时间久暂的时段词,这类时段词因为无法用确定的数量词表述具体的时间长短,也不会与数量词组合使用,一般单用或充当句法成分表示一段短暂的时间或者一段长久的时间,具有模糊性。如:

不久、片刻、一会儿、一口气等;

(二)句法分析

可以发现时段词内部也存在着些许差异,不同的时段词在充当句法成分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下面将举例说明时段词的相关语法功能。

(1)两年的时光把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作定语)

(2)片刻地凝视之后,他终于开口说话了。(作状语)

(3)我都工作两年了,还是不能认同他们的想法。(作补语)

(4)三年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作主语)

多年以后我依然会想起这个片刻(作宾语)

某些时段词本身兼有时点的用法,在造句的时候容易混淆,这也就是学习者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三、时段词的偏误分析

本章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收录的使用汉语时段词时产生的偏误语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一)时段词的偏误类型

1.误加

时段词误加是指学生在时段词的表达和使用中误加了其他成分。在语料库中,数量词的误加、方位词的误加和其他时间词的冗余是最常见的偏误。

*(1)我在北京玩了一个周。

*(2)我等了他30分半小时。

这类偏误在留学生学习汉语时段词的过程中时常发生,学生往往不清楚什么时候要加上其他成分,什么时候一定不能加其他成分。“年、天、周、分钟、秒钟”表示时间段时,前面一定不能加“个”,所以例(1)的正确表达应该是“我在北京玩了一周。”汉语里30分钟一般称作半小时,句中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说法即可,例(2)修改为“我等了他30分钟”或“我等了他半小时”。

2.遗漏

遗漏是指学生在使用时间词完成句子的过程中遗漏了词或句子成分所造成的偏误,造成句子表意不完整,形成偏误。

*(5)我已经学习汉语五月了。

例(5)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学习汉语时长有五个月,应用时段词“五个月”,五月是具体的月份。

3.误用

误用又被称为误代,是学习者在造句中由于分不清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用法不同或是用法和意义不同但形式上有共同之处的两个或几个语言单位而造成的偏误。

*(8)我学习汉语快二年了,但是我的汉语水平还是很低。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里指出:用于表示数字、序号和号码时,一般用“二”,在量词和一些可以作量词的名词前面一般都用“两”。例(8)中应该用“两个小时”。

4.错序

时段词的错序偏误指的是句子中的某个或者某几个成分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导致句子不通顺,不能准确地表达句子意义。

*(12)我们只有时间看电影两个小时。

*(13)他已经没工作十年了,他是个被淘汰的人。

例(12)的错误在于本该作定语的时段词“两个小时”放在了名词后面,句子改为“我们只有时间看两个小时电影”。表示动作或状态很长时间没有发生的时间的词语只能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例(13)的正确的形式应该为“他已经十年没工作了”。

(二)偏误原因分析

1.内部因素

(1)汉语时段词的灵活性和特殊性

汉语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这是由于汉语本身具有灵活多变、表达形式多样的特点,教学难度也很大。我们可以用很多形式表示时段,每一种表达还有一定的特殊性。时段词的用处广泛,可以作句子中的主语、定语、宾语、状语、补语等成分,但是每项成分都有自己的特定要求,如时段词通常在动词后做谓语动词的时量补语,又可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2)母语知识负迁移

在留学生学习目的语的初级阶段,学习者尚未完全掌握时段词的语言规则时,母语是学习者唯一可以参照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经常把自己熟悉的母语语言规则迁移到时段词的学习中。如果这种迁移对时段词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产生负迁移。比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使用时段词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这场战争持续了五个年代。

应将“年代”换成“世纪”,教师在发现学生此类偏误时,应及时纠正错误,加强练习。

(3)目的语知识过渡泛化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不恰当地套用到汉语其他语言项目的应用上。但是由于汉语的语言规则复杂,某个语言点的规则并不适用于其他语言点,这种“聪明”的类推反而成为偏误的来源。学习过程的早期,学习者受母语影响较大,到了中后期就很容易受目的语的影响

(4)学生认知策略和心理因素

从认知角度来探究,留学生自身的学习策略也影响偏误的产生。不当的学习策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学习者学习初期遇到困难,有的选择求助母语,在教师纠正后能够坚持努力克服偏误,有的却因此采取回避策略,消极应对,还有的学习者产生了“僵化”反应,停滞不前。偏误的产生与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和性格等心理因素也有关,所以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还要考虑因材施教。

2.外部因素

教师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起关键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影响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本身掌握知识不牢固或不正确,学习者获得的知识也是错误或片面的。或者教师传授的语言点是正确的,但是教学方法不当导致知识不能正确地传给学生,导致偏误。

四、对于时段词的教学与学习的建议

(一)针对内部因素的建议

教师做好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分析,找出相通性和差异性,预测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段词时可能与学生母语混淆的问题,帮助学生区分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用相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母语知识的正迁移作用。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学生也要坚定学习汉语的决心,积极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与普通话水平高的母语者多加交流,战胜负迁移的影响。

(二)针对外部因素的建议

教师要提升对汉语本体知识的认识,在授课前要对时段词的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时段词的特点和规律,预测学生的学习问题,科学安排教学中的重难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创造使用时段词的语境和交际环境,巩固学生的汉语时段词表达。并且,不论对于教师或学生,教材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多参加普通话水平较好的母语者参与的论坛,也可以多去参加类似于“汉语桥”这样的交际活动,减少不规范的语用影响。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3]冯洁茹.初中级汉语水平缅甸学生汉语时间词和时间表达式的偏误分析[D].云南大学,2017.

[4]钟姗姗.日本留学生汉语时间词的偏误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5]周小兵.谈汉语时间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03):85-93.

[6]李德华,吾夏尔·阿亚提别克.对外汉语教学中时间副词偏误分析[J].采写编,2020(06):143-146.

作者简介:李晗旭(1997),女,汉族,湖北仙桃,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