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金招慧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2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该会议也对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在上海高校试点成功,随后,“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展开。但是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所面临的难题

1.1协同认识不到位,协同效果不明显

在理念上,教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关系认识不到位,未能认识到二者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准确,缺乏整体协作的意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多还处于各自奋战的状态,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达到“1+1>2”的效果。

1.2协同育人缺乏统筹管理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实践中,高校缺乏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纵向和横向的统筹管理,管理“碎片化”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难以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1.3教学评价机制难以契合协同育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评价的重心应在教学过程,但是目前的教学评价大多沿用重“量”轻“质”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旧体系,难以契合协同育人的评价需求。

2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

2.1构建资源体系

首先,高校应提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育人理念,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中,真正地发挥教学引领和课程组织的功能与作用,进而帮助专业教师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与思政知识、思政理念、思政方法相融合,使专业教师更全面、更充分、更游刃有余地渗透课程思政知识。其次,结合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丰富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案例体系,使思政课程变得多样化、多元化,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即学生在思政课程中能够了解并掌握到其他的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最后,思政教师要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法论,优化专业课程中的现实问题、理论问题,使专业教师以马克思辩证法、方法论的形式,阐述知识,探讨问题,进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思政知识和思政方法。

2.2以制度保障,推进协同育人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实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育人制度体系。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统筹协调、院系落实推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让思政教师充分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的团结协作作用;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内容重点,突出学校自身特色,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环节。

2.3加强网络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在引领和带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攻占的教育阵地,尤其在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应根据专业教师对思政理念、思政方法、思政知识的渗透程度、质量和效率,明确学生思想、道德及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思政教育的新目标,进而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与节奏。然而由于课堂教育在课程时间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思政教师难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无法及时地优化思政教学体系。对此,高校应组织思政教师开展灵活自由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使思政教师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能够根据专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进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泛在化”的特征及特点,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学习思政知识,使思政教育真正地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4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直接责任人,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育人能力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所有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首先,高校要加强对所有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训和教学能力培训。其次,各高校要注重校际间的“课程思政”典型经验交流,优质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再次,要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开展联合教学和教研,促进协同育人能力的共同提升。最后,要鼓励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联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5凸显课程价值

通常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拥有全面性、多元性的特征及特点。但不同的课程体系又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差异,不仅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阐述质量,更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由于不同课程与课程之间又存在明显的价值差异,致使课程之间的作用方式、育人功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全面性和多元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譬如教师在将思政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时,应注重对课程知识的引领,在衔接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要确保课程价值得以保留,以此使课程思政发挥多样性、多元性的功能和价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专业学习和思政学习的质量。简而言之,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利用“立德树人”的方式,使不同课程的价值得以彰显。

2.6以制度保障,推进协同育人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实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育人制度体系。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统筹协调、院系落实推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让思政教师充分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的团结协作作用;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内容重点,突出学校自身特色,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环节。

结论

课程思政延伸了思政教育的育人范畴,而思政教育则巩固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因此两者拥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因此高校要想真正地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探究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体系,以协同机制为导向,从课程资源,课程价值及网络教育的层面出发,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薇.对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1):210-212.

[2]王丽娟.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纵向推进,横向融合”的立体协同育人体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7):41-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