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功利体育”到“人本体育”管理思想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简析“功利体育”到“人本体育”管理思想的转变

鲁大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回民小学 河北 承德 068450

摘要:在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转变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硬件设施、管理思想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即“人本体育”管理思想。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体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健康,甚至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早期的体育事业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投入较多,但是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探究从“功利体育”到“人本体育”的转变历程,除了能够帮助我们正视以往体育教育管理上的不足外,对于今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功利体育;人本体育;管理思想;人文精神
一、“功利体育”向“人本体育”转变的必要性
(一)加快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无论是体育学科还是其他文化课,在教育管理中,都需要将学生的诉求摆在核心位置。但是在发展学校体育事业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存在功利化、形式化的管理思想,忽视了本校实际情况,在校园体育设施、体育场馆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例如某些学校按照现有生源数量和体育教学需要,修建1座可容纳800人的室内体育馆就可以完全满足日常的教学使用,但是在实际建设时,为了追求体育馆的宏伟、美观,将容纳人数提升到了1200人,不仅增加了额外的成本,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学校体育现代化和人文化发展背景下,就必须摒弃这种功利化、形式化的思想,追求务实、高效的体育教育管理理念,这也是推动“人本体育”思想在校园内得到推广与落实的基础条件。
(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
    全民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要求,各地要充分利用好社会体育资源,为全民健身提供场所和条件。随着公众健身需求的不断高涨,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体育活动场所,也为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创造了条件。在以往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下,这些校内体育资源是不会对外共享的,甚至一些场馆在周末或节假日会暂时关闭。随着“人本教育”的发展,校内体育资源也逐渐对外开放,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开展体育课的前提下,在周末等空闲时间,允许学校周边的群众到操场、篮球场等进行体育活动。这种“人本”管理思想的体现,对于推动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帮助。
(三)保障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
    如果体育教育中功利思想过于浓重,那么体育教育就成为了一种工具,学生的学习利益也就得不到保障。例如,某些学校将体育场馆租赁给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一些职工趣味体育项目等团建活动,本校学生无法正常享受使用体育场馆的权益。还有的学校为了减轻管理压力,室内篮球馆一般不对外开放,只有在一些大型比赛时才允许学生使用。由于这些功利性管理思想的存在,体育场馆的使用价值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学习权力也受到了损害。从“功利体育”向“人本体育”的转变,要求将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诉求列为第一位,既要通过提供充足的体育运动环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又要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过程,实现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同步发展。
二、十八大以来体育教育管理思想的演变
(一)对高耗低效“功利体育”的反思
        自建国以来,各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发展体育事业都有着高度的重视。例如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邓小平提出“群众体育与经济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并将这一思想写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以法律形式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但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一些“高耗低效”的体育赛事相继举办,这些大型体育赛事固然有其积极的价值,例如彰显了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确立了我国体育强国的地位等等,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某次国际大学生运动会中,整体投资140亿元,仅场馆建设就投入了将近80亿元,最终收入不足投入的十分之一。并且赛事过后,许多场馆被拆除,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这种“功利体育”思想,不仅造成了资金上的巨大消耗和亏损,而且也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二)低耗高效“人本体育”思想的确立
    十八大以来,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趋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趋势下,体育事业中的“低耗高效”理念也逐渐得到了一致认同。人本体育与这一理念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办好以人为本的群众性教育工作,也成为新时代体育管理的主流思想。在群众性体育中,学校体育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特殊性,即主要是在校学生。在体育教育中,除了要关注体育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体质是否得到了增强,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等。另一方面是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主要集中在校园内,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体育项目也相对有限,可能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但是从整体来看,目前多数学校的体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步确立,并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认同。


三、新时期办好“人本体育”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近年来,学生群体中近视、肥胖的人数呈现出上涨趋势,加上学业压力较大,学生主动锻炼的机会较少,体育课几乎成为了学生参与锻炼的主要渠道。因此,做好“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硬性要求,也直接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只有将学生的学习诉求作为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体育教育更加具有实效,让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掌握体育技巧,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
(二)坚定体育“立人”的思想
    基于“人本理念”的体育教学中,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量,让学生为了达成训练任务,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团队性的竞技活动,例如足球比赛、接力赛等,在这些体育活动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能够激发竞技意识。在马拉松等体育项目中,对学生抗挫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好的帮助。因此,坚持开办“人本体育”,确立“立人”教育思想,对于学生综合品质的提升也有帮助。
(三)提倡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体育本来就是一项富含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学科,体育教育应体现为知、情、意的统一。对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训练和锻炼,同时还需要从人格独立性和创造能力方面,关注人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既要通过科学手段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身体能力,也要运用充分的人文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其目标不在于外物,而应该在于对学生的切实关怀。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大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特殊性。“功利体育”不仅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损耗,而且并未给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升带来实质性的帮助,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成熟,必然会被淘汰。坚持做好“人本体育”,让体育教育更好的为学生成长而服务,才能办好体育教育工作,进而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伯云.人本主义视野下学校体育纳入应急体育教育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2]杜更.人本主义视域下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