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质培养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推进《影视美学》课程建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思政”示范专业建设》之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艺术素质培养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推进《影视美学》课程建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思政”示范专业建设》之三

万 平 吕佳音

四川 成都四川传媒学院 611745


摘要:《影视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的重点研究内容。加强艺术素质培养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注重诊断与持续改进,是完成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专业思政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思政”示范专业建设课题在学校立项以后,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体系,最后确定了以专业思政为抓手,树立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通盘设计深化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线。对优秀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重点研究,注重诊断与持续改进,打造有示范意义的课程思政“金课”。

我们从学生毕业标准出发来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思路,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认知特点,精准设计教学内容、用心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首先,增进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制度化和常态化建设。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贯穿课程思政理念的灵魂,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育人功能,不能把德育工作只放到思政课程上,要用思政工作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程思政贯彻到所有课程中,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成才、轻成人”的问题。

其次,借鉴国内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完善德育特色突出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科学严谨态度,关注业界前沿,可以少走弯路,保证理论研究与时俱进。

再次,用课程思政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为打造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的系列“金课”奠定基础。课程思政是一个不断生长完善的话题,在理念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勇于尝试,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造就孵化“金课”的基地,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最后,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团队整体提升,为学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添砖加瓦。通过团队集体项目攻关,科学建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符合“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理念,而这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戏剧影视文学作为学校专业的一份子,积极以优异的成绩达标,可以为学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本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做到思政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的无缝对接,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我们的具体教改方法是:挖掘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思政“金课”的潜力股,进行重点考察和孵化。本专业通过长期坚持管理层深入课堂听课,已对不同课程的质量和教学规律有了通透的把握,又通过期中教学检查,讲课比赛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全方位筛选出“优势股”。

《影视美学》是理论课程,主要由吕佳音老师负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艺术观念在中外影视艺术中的具体运用,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中外影视作品的能力。

一、艺术素质培养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美育在涵养性情,提升审美素养,开阔胸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影视美学从学科角度来讲属于门类美学,也是我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具有文化底蕴相对深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对较强的特点,因此,要思政深入人心,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政治课程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使艺术素质培养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该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走向与影视传媒密切相关,其思想导向会直接影响大众观念。

二、净化灵魂,升华精神,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

作为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重要阵地之一的影视美学,其学科本身同大众文化、传播学有直接关联,既受当代文化影响,同时又深刻地反作用于当代的文化走向。令其主动承担净化灵魂,升华精神的责任,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与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精神完全一致。

三、坚持遵循严密的逻辑性

当今,中国影视呈现出“无代期”特色,很难简单的以“通俗”“艺术”“主流”这些传统的名词归类,三者在现今的影视作品中呈现交织状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因此面临挑战。影视美学作为一门与影视欣赏与理论评价密切相关的课程,在知识体系层面如何做到让学生继承传统不忘现实,进而以不同文化理论体系的交叉为基石,并在创作中创新、分离出新的自我,是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既要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紧跟时代步伐与国际潮流接轨,同时也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遵循严密的逻辑性则非常必要。

如果说感性的审美是多元的色彩,可以有千万种组合,如果要使其成为画作,则必须赋予灵魂。影视美学作为兼具哲学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课程,其基础知识体系是一个大的调色盘,电影符号学,电影心理学,意识形态批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大众传媒,东西方审美比较等涉及了传统与现实,不同地域审美的知识体系尽在其中,而课程讲述遵循的严密科学性和逻辑性则是赋予画作灵魂的线条。学生在知识体系得以丰富的同时,遵循逻严谨的逻辑思维,以此在把握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就不会无所适从或过分偏颇,在探寻更优秀的作品表达方式的时候不会丧失灵魂。

四、教学的形式美学也是愉快教学的实质

一门事关审美的课程,从外形到内核都要经得起审视,教学的形式美学也是愉快教学的实质。丰富的案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媒体教学方式,引人深思的案例,具有思辨色彩的问题,实验性地解决理论难点,除了使学生兴趣饱满,一扫理论课堂沉闷的空气,也能使得学生在美的激励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踊跃参与课堂实验,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将理论融入创作实践,达到质的飞跃。


我们将通过课程思政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把关毕业设计,坚持严进严出,培养具备“五自三出”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改革,通过了解受众心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风气,提高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创作,并给予更多专业指导,共同孕育优秀作品,加速人才成长。



万 平:四川传媒学院教授

吕佳音: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教授

本文系四川传媒学院 2020 年“专业思政”示范专业建设项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思政”示范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 立项文件号:川媒院【2020】61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