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父母期望作用及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8
/ 2

浅析父母期望作用及影响因素

牟丽蓉

重庆师范大学


【摘 要】 父母期望作为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子女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借助文献查阅对父母期望进行了简单分析。合理的期望能够鼓励子女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不切实际的期望会对子女的情绪、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父母期望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子女个人等因素。


【关键词】 父母期望;影响因素分析


每个时代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定的期望,在中国古代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深入人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父母期望的不仅是对子女未来的规划,还包括对子女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的期待。父母期望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子女成长的不同时期,父母会表现出不同的期望。父母期望作为父母与子女间的一种联系,不同的期望会对子女产生不同的作用,而且影响父母期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1. 父母期望作用

1、良好的期望对子女成长的积极作用

父母以积极期待的方式鼓励子女的信心,有助于养成子女的健康心理。当子女感受到父母积极的鼓励式的期待是,子女会产生强烈的实现父母期待的心理,从而向着积极的方向去努力。

父母期望对提高子女的自我效能感有重要作用。查尔斯·霍顿·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主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对于自我的认知,这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形成。在关于大学生父母期望和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的关系研究(陈熙,林元启 2018)中,和关于父母期望、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的研究(侯琳琳 2013)中,都发现了父母期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父母期望可以促进子女成就动机、增加幸福感。教育学家认为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它使父母对其子女保持一定的心理倾向性,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带有一种隐蔽的强化作用,它通过其子女的的知觉和投射两种心理机制,使他们或在自觉意识水平上受到良好的激励。研究(虞宗麟苗淼 2018)也发现父母期望与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期望是影响孩子幸福感的诸多因素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父母期望越高,个体的学校幸福感越强、积极情绪越高,而消极情绪越低,孩子希望父母重视自己、对自己寄予厚望。

2、不切实际的期望对子女成长的消极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指出:态度的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主观期望值。在期望实现值不变的情况下,主观期望值的大小与态度的情绪指数成反比,即主观期望值越高,态度的情绪指数就越低,反之亦然。因此,一个人对某事物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使人的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

过高期望下,子女自我价值感低,容易因压力过大而出现逃避、厌倦等退缩性行为。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父母对其学习期望较高,有研究(王丽 2010)指出,有78.3%的父母对子女学业成绩期望高于实际成绩,有76.85%的父母期望子女在班上考取第一名。这些低自我价值感,会形成不利于成长的自我认识,在自我接纳上产生问题,并为了自尊产生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1. 父母期望影响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

激烈的社会竞争会促使父母教育期望过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各行各业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高素质和高科技人才处于极度紧缺中。如何使自己的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现在父母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社会上人才的多样化,再加上技多不压身、多才多艺等中国传统思想,使得父母不得不为子女“规划”未来。

2、家庭背景因素

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月平均总收入等家庭背景因素都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研究者(李春 )在调查中发现父母社会地位越高,对子女期望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期望越高。城市比农村的父母期望要高。其原因首先是,城市和农村有较大的经济差距,城市家庭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承担一个孩子的教育,而农村家庭较差的经济收入却要负担多个孩子的教门,因此对孩子的期望程度差别就不言而喻;其次是,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环境不同,城市的父母身处激烈的竞争氛围之中,深切地体会到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趋势,所以期望孩子各方面发展都很优秀,以获得高学位来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相对而言,农村的家长却较少地有这种体会,他们希望孩子各方面发展良好就行了。

3、子女个人因素

子女的性别、年龄是会影响父母期望。在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下,父母往往会对不同性别的子女有不同的期望,父母对男生的期望会高于对女生的期望。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会有不同的期望,在幼儿时期父母主要期望在于健康成长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学业期望、未来的期望的比例逐渐上升。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父母期望影响很大。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父母对子女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因此往往对独生子女期望较高,这也体现了宏观中国家庭对策对家庭、父母期望的影响。


  1. 对父母期望的建议

1、目标设置应根据子女的能力差异

首先,父母要客观地评价儿童能力。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着形态结构、生理

生化及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在能力的类型、表现早晚和水平高低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1983年,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包括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内省)智能;后来又加了一种自然智能。他认为,每个儿童的优势智能都是不一样的。

2、把握好期待的尺度

父母的期望能否真正成为动机来源并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有赖于子女的接纳程度和自身情况。父母应该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要充分了解子女的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兴趣个性以及子女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充分信任子女,允许他们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父母适当的期望应该定位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内,如果将子女现有的水平看作一条水平线,在这上面还有一条线就是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在其他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

3、为期望的达成提供帮助

首先将父母的期望内化为子女自身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一种外在力量,缺少子女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父母要在对子女期望的基础上帮助子女建立起对自己的愿望。然后,在父母应在实施中不断调适期望,期望的总体目标即人生的大目标固然不变,期望孩子成为有出息的、健康快乐幸福的人,但具体的期望目标却需要不断地调整。因为社会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孩子的身心条件和兴趣爱好会发生变化,父母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最后在物质精神上也应给予子女帮助。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丽. 中小学生焦虑状况与父母期望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437-440.

  2. 虞宗麟苗淼. 父母期望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进展, 2018(5):752-760.

  3. 赵芳赵烨烨. 父母的过高期待与中学生的压力关系的研究[J]. 青年研究,
    2005(8). 

  4. 李春. 父母对3-7岁儿童的期望及影响因素分析[D]. 华南师范大学,2007.

  5. 陈熙,林元启. 大学生父母期望和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的关系[J]. 消费导刊,2018(17).

  6. 李郁清. 父母期望的把握及效用[J]. 天中学刊,2004(4).

  7. 侯琳琳. 延边地区初中生父母期望、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的研究[D].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2013.

  8. 刘梦洁,冯喜珍,何秋瑾. 父母期望的研究述评[J].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