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歌散文化译注方法与教学策略探究——以高中语文教材李白《蜀道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3
/ 2

唐宋诗歌散文化译注方法与教学策略探究——以高中语文教材李白《蜀道难》为例

唐子军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中学

摘要:高中古诗教学是传统文化教学和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切入点。加深古诗的理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古诗译注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手段。传统译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散文化译注是古诗教学的一种新探索。散文化译注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将古诗尽可能改写为一篇结构完整、语意连贯、文字优美的散文。教学中用好这个手段,对提高古诗教学效益大有裨益。

关键词:唐宋诗歌 散文化 译注 教学策略

古诗文译注,是古诗文教学的通行做法。传统的译注多遵循“信、达、雅”的原则。针对古代散文教学,这是一条非常实用的原则,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古文文意。但是,在古诗的教学中,这条原则的价值是有限的。用这条原则,会显得译文生硬,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意境与主旨的领会。忠实原诗句,进行散文化改写,是古诗教学的一条新路径。这个做法,姑且称为“古诗散文化译注”。

下面是笔者对李白《蜀道难》散文化改写: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文化灿烂,四周崇山峻岭,与中原交流被高峻伟岸的山峰阻隔。这声嗟叹,道尽了古代蜀人太多的无奈与叹息!亲爱的朋友,西去蜀地锦官城实在是千难万险,我担心不已啊!

传说古蜀国由蚕丛和鱼凫建立,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到无法详谈。在华夏文明中,古蜀地一直偏隅在西南边陲,因被秦岭阻隔和三秦大地从来不沟通往返。那时,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人员往来几乎没有可能。时蜀国五壮士为了打通与外界交往的通路,被山崩地裂压死了,此后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条其险无比的通道,上有山巅高耸,足以挡住太阳神六龙车;下有迂回曲折的大河,处处激流险滩,激浪排空。就是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这高耸的蜀道,善于攀援的猢狲要想翻过也愁绪万千。最险之处莫过于青泥岭,小道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就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可触摸参井二星宿。往来通行者,无不用手抚胸惊恐不已长吁短叹。

亲爱的朋友啊,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蜀道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你不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亲爱的朋友啊,你为什么要来到那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都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朝廷的忠臣亲信,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翻越蜀道秦岭,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胆寒,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色变。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但往返蜀道的是如此险恶,我劝你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以上改写,尽可能忠实于原诗句,甚至很多语句就是对原诗句的直译。但是,笔者在改写中力求做到散文结构的完整和文意的贯通。就这篇译注看,笔者认为将李白原诗意境与主旨基本反映出来了。通过改写,读者加深了对《蜀道难》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作者创作诗歌的浪漫情怀,深入认识到作者诗歌创作的风格,震撼于雄奇险峻的古蜀道风光。

笔者以为,古诗改写现代散文是古诗教学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语言、语意、意境、主旨、修辞、表达方式等学习要点的重要手段。以上对《蜀道难》的改写,基本实现了这些教学目的。下面,笔者从古诗改写和教学策略两个角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里需要界定一下“译注”。通常是对古代文献的翻译和注释。本文“译注”的意思与通常的不一样,这个词汇被赋予特定含义:在保证准确性和学术性的前提下,用富有韵律的现代散文解读唐宋诗文。本文的译注,实际上就是一种古诗的解读方式。

译注古诗,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尽可能忠实于原文。诗歌语言形象、精炼,意蕴丰富。用现代散文译注古代诗歌,要尽可能忠实于原诗句,要用形象准确的语言解读原诗句,甚至无需解读,直接把原诗句引入解读的散文。李白《蜀道难》中这种诗句比比皆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些诗句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象,再译注时,几乎不用翻译;诗句中少有的几个文言词,在高中学生面前根本就不是障碍。当然,这里的不翻译,并不是说生硬的照搬原诗句,而要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

二是要注意语意的连贯性。对唐宋古诗的散文化解读,不是语句的散文化,而是诗歌以散文的方式再现。也就是说,被译注的诗歌,本身就是一篇散文。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形象化语言,用散文语句一一对应的解读,会让解读语言生硬,缺乏语意的连贯性。因此,在译注时,在不破坏原诗基本面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与原诗高度关联的语句,增强译注散文的连贯性。让译注的散文读起来显得自然顺畅,以适应欣赏者的阅读心理。比如前面《蜀道难》的译文首段: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文化灿烂,四周崇山峻岭,与中原交流被高峻伟岸的山峰阻隔。这声嗟叹,道尽了古代蜀人太多的无奈与叹息!

这段话实际上是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译注。鉴于原诗句语言本身就直白的特点,直接翻译出来,就显得比较突兀,缺乏与后面文意的连贯性。因此,笔者在译注时,直接引用原文,后面的解读基本是为了连贯的需要。

第三,要照顾结构的完整性。如前所述,诗歌的散文化解读,呈现出来的是一篇散文,而不是散句。既然是一篇散文,必然要体现散文结构的完整性。在考虑散文结构完整性时,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译注过程中体现出来。《蜀道难》,一般认为是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因此,在解读过程中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此作为结构安排的依据,就很好地照顾了散文结构的完整性。前面的散文化解读,有意将末句隐去,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化译注古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胸怀情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通过古诗的散文化译注,值得语文老师深入探究。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是学生要通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

“诗言志”。理解古诗,必须要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开始。每位诗人在写作时,要么叙述事件,要么抒发感情,要么阐发哲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作者的“感”从何来,这就涉及到创作的背景。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前,教师要让学生先预习,从各方面搜集与诗歌相关的素材,了解诗人当时写作动机,以获取理解诗歌的钥匙。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在散文化译注时,才会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将诗歌的魂移入到散文中来。

二是学生要熟读背诵古诗

古诗对一字一句要求极高。但凡进入中小学教材的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呕心沥血精炼字句的成果。熟读背诵古诗文,其目的就是夯实古诗文的基础,有一定量的积累,达到提高鉴赏古诗文能力的目的。中学课本中的古诗,大多要求学生背下来。学生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可能对古诗诗句含义并不完全理解,但背诵下来对下一步的理解赏析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诗歌散文化的过程中,因为诗句能烂熟于胸,散文文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的音韵和谐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是教师要注重方法传授与写作示范

诗歌散文化译注,其实就是诗歌的再创作。对于所有语文老师来说,无不体味过创作的艰辛与快乐。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生译注诗歌的困难。教师在给学生诗歌散文化译注的方法传授中,拿自己的范文来分析,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知。只有学生掌握了译注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尝试去译注,才能逐渐品味出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四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没有人不喜欢成功。但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学生学习诗歌,其终极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个人修养。而学习的过程不应该只有辛劳和汗水,还应该有鲜花和掌声。一位语文教育家说过,没有失败的写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诗歌散文化译注中的一些亮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对于部分比较规范甚至比较精彩的整篇译注,教师要精准点评,给予大力肯定,并在全班进行展评,以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

古诗散文化译注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新探索,其价值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检验。笔者权且抛砖引玉,期待这项研究能够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