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北宋人物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2

多姿多彩的北宋人物画

吴旭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职业高级中学

】 北宋时期政治软弱但经济繁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艺术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物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是人物画艺术的又一个鼎盛期和成熟期。道释画、历史人物画、风俗画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趋势,而且风俗画成为北宋人物画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北宋;人物画;风俗画;平民世俗化


宋代是封建社会里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朝代。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但辽、金长期与宋朝对抗,民族矛盾仍然尖锐,所以宋朝并没有真正统一中国,只能达到基本统一状态。宋朝疆域较小,国力衰弱,外扰不断,相对封闭,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内高度集权,实行君主独裁,对外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地位。但北宋虽弱却不贫,它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是空前的。

北宋时期的人物画,在传承上几代遗风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可谓人物画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人物画家人才辈出,既有贵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也有贵族出身的李公麟,另外还有许多民间画师,如张择端、李嵩、苏汉臣等,他们都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人才济济,为北宋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宋人物画技法、风格、题材丰富多彩。技法方面,白描既有兰叶描,也有铁线描,还有钉头鼠尾描、折芦描、枯柴描等。题材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物画的鼎盛期和开创期,有表现宗教题材的宗教人物画,有表现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画,还有最为特别的风俗画也在这个时期出现。而绘画风格更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平民世俗化成为了这一时期人物画的主要特点。


  1. 宗教人物画

北宋时期,宗教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统治者崇尚道教,道教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道教思想与佛儒思想开始呈现出融合互动状况,道教以一种开放的状态吸收佛、儒的合理元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因此北宋宗教呈现出三教并存的局面。

北宋的宗教人物画根据统治者对不同宗教的偏重和推崇状况又分为道教画和佛教画。

武宗元是北宋著名的宗教画家,他的绘画继承了吴道子的传统。他所画的《朝元仙仗图》是道教画的主要代表作,描绘的是五方帝君率领仙官参拜道祖原始天尊一事。整幅画共描绘了88个形象,全卷人物神态和装饰各有特色,丰富华丽。在表现技法上,以兰叶描为主,作者运用长垂流畅的线条,描写稠密而重叠的衣褶,又用简洁有力的线条,表现疏散而单纯的浮云、天桥、荷花和树干。众多的人物在画面中被安排得参差有致、繁而不乱,主次分明,神采飞动。

北宋前期经济繁荣,文化思想开放,加上三教合流,宗教环境宽松,使宗教人物画偏重于世俗化。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迅速兴起和发展,宗教人物画逐渐衰退,成为了人物画的暗流,而符合时代需求的风俗画终将成为人物画的主流。

  1. 历史人物画

北宋虽然统一,但局势依然动荡,社会矛盾突出,民族矛盾始终很尖锐,人民内心深切盼望祖国统一,因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人物画发展迅速,这些作品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李唐,宋代著名画家,由于所处的时代特殊(北宋末年),此时正值北宋灭亡之际,而他则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画家,《采薇图》是他爱国气节最有力的代表作。

这幅《采薇图》描绘的是商朝末年的一个历史故事,周武王灭商以后商代贵族伯夷和叔齐两兄弟耻食周粟,以野菜充饥,最终饿死首阳山的故事。整个画面色调浓重,人物着浅色衣服,在画中显得鲜明突出。人物面部刻画细致,线条柔和圆润,以淡墨勾染五官,略施淡彩,乌发根根见笔,有毛根出肉之感。衣纹勾画顿挫有力,转折方硬,与画面形成对比。

历史故事画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是社会现状的具体反映,是北宋百姓的心声和愿望。


三、风俗画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昔日以描绘道释题材和贵族生活的人物画日益衰退,新的绘画题材随之诞生,为人物画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五代沿袭唐风,用宋人之笔写唐人意,实为宋人风俗画的先声。所以风俗画虽然在五代时期已有出现,但真正发展繁荣起来却是在宋朝。

北宋前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商业发达,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安居乐业。有了这样充足的物质条件做保证,加上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统治思想,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有学者在研究风俗画的研究方法时提出:“民间画家在商品经济发达策动下已经可以依靠绘画生活,艺术市场随商业经济发展成型,艺术消费者的审美取向起了影响创作的作用,一些平民生活的题材或是世俗通俗的题材受到一般消费大众的欢迎,由于市场供需的关系使得风俗画有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主要风俗画画家有张择端、王居正、李嵩、苏汉臣等,他们形成了一支以“平民化”为题材的队伍。他们倾向于市井生活,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的是大众的生活情趣,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打破了以往道释画、历史人物画、贵族人物画垄断的绘画局面,转型于主要表现平民生活世俗化的风俗绘画。这种生活化、世俗化的风俗画被后世固化为表现太平盛世的永恒和经典题材,北宋时期为风俗画的创作巅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佳作。

货郎图是北宋风俗画中最常见的一种题材,其中李嵩和苏汉臣的《货郎图》是典型的代表,不管是李嵩还是苏汉臣的《货郎图》,我们都可以看到市井小民对于货郎担上商品的喜爱和强烈的兴趣。李嵩的《货郎图》描绘的是一位老货郎挑担走村串户卖货,吸引了妇女儿童围观卖货的嬉戏欢笑的场面。这幅画采用横卷图式,以货郎担为中心,妇女儿童位置错落有致。货担上的物品琳琅满目,有生产用的木叉、犁耙,也有碗、盆、瓶等日常用品,还有专为儿童准备的风车、鼓、花篮等各种玩具。整副画充满了欢喜和热闹的气氛,使我们了解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

宋代风俗画不能不提到《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佳作,它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清明那天的热闹场景。此图第一段描绘了汴京郊外的景色;第二部分为整幅画的高潮,虹桥部分;第三部分描绘了城内近景。北宋时期的各行各业在画面上应有尽有,各种阶层的人物层出不穷。作为描绘人物的风俗画,李跋对画中人物做了很好地概括:“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马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有牵重舟、泝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观者、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此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可成为研究北宋都市生活最直接的材料。

有学者曾提出,风俗画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要在于风俗画是一定环境和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当时社会现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精神文化价值。

北宋,既是风俗画的开创期也是巅峰期,它不但为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画作,更可贵的是开启了绘画风格向世俗化、平民化转化和发展的先河,为后世开辟出广阔的绘画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绘画资源和题材范围。


结语】

人物画在大唐时期已非常繁荣,但是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北宋人物画在传承前代绘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当时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发展成为了和唐代一样具有影响力的时代。如果说唐代是人物画的辉煌期,那北宋就是人物画的成熟期。北宋的人物画题材之丰富,画种之齐全,呈现出精彩丰富,绚丽多彩的局面,它与唐朝人物画相比可能少了几分富贵气息,但是它的生活情趣、世俗文化的成份是之前所有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对南宋、元明清乃至当代的人物画影响颇深,后代的绘画题材和绘画风格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端倪。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