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论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2

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论析

王思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10126

摘要: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必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勇于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和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挖掘

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与日俱增,并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需要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对以往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实现全过程渗透思想政治核心要义,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新时期,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

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即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与思政课程不同的是,课程思政并不是高校的某一门或一系列课程,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和教育观,其实质“不是在高校中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标”。基于此,我们可以将课程思政的内涵概括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为载体,以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的统一。

二、“思政元素”的内涵界定

一切理论思维和事件材料都是历史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蕴含在大体量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广泛而零散,形式各不相同、内容丰富多维,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有必要从基因追溯、观点提取、理念总结、意蕴分析、内涵获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处理。而运用辩证思维从大量资源中勘察、挖掘、梳理出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的育人要素,首先要准确甄别判断出什么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政要素”。《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思政元素的核心指向是“理想信念”,基调主线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内容供给体量巨大,教育范围衍射广泛,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些思政元素进行综合把握、本质萃取就会发现,这些元素在价值归属和功能导向上,都与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严丝匹配,都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高度一致,所以,高校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实质其实就是立德树人资源,这些资源的核心是价值引领、目的是育人成才、形式是显隐兼备。

三、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挖掘梳理的主要路径

  1. 专题嵌入式

在高校“课程思政”实践中,专题嵌入式也是重要的渗透方式之一。主要是在专业课中相关专题讲解环节,科学合理地融入相应的思政知识,促使学生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德育,培养其美好的品德,对预期高校“课程思政”开展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进行管理学基础管理目标时,就可对专题嵌入式方法加以运用,在让学生明确小目标就是大目标基础的同时,还需要渗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使其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帮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可达到良好的“课程思政”渗透效果,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其生活都是有帮助的,能够使其终身受益。

(二)思政元素的分类挖掘

恩格斯指出:“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事实上,蕴含在各类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就是与各类知识理念相结合的意识形态,而在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被挖掘梳理,从而成为引导与铸育人们思想灵魂的教育内容,其实就是“再加工”的过程。因此,思政元素的分类挖掘梳理应该将结合了课程性质、学科背景、教学内容中内蕴的意识形态内容分类提炼出来:从学科原理和专业知识中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与专业发展历程中挖掘辨识能力和经验教训、从职业要求与专业素养中挖掘理想责任和使命担当、从个人成才和民族复兴中挖掘精神追求、从大师成长之路与教师个人经历中挖掘榜样力量和价值认同,从国家大事与专业前沿热点问题中挖掘格局视野和成长方向、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挖掘文化内涵和自尊自信。当然,这里的提炼、梳理、挖掘并不是与专业知识的“剥离”,而是蕴含着科学文化底色的思政基因提纯,某一个价值观,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浸染,是空洞无根的,而经过浸染后的分类提纯再加工,则是对教育内容融会贯通后的分类细化推进。

(三)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

各类课程总体上应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公民意识、法治观念、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为重点内容,根据专业特点整体规划并分类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注重政治导向,坚持政治立场,深化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自然科学类课程要在探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教育,着重培育探索创新意识和爱国奉献的精神品质;工科技能类课程应以工匠精神为主线,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养成团队合作、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实现德智技并举。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教师应将教学目标细化成“知识、能力、价值”三个维度,并结合情境体验、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无痕地浸润到专业知识点中,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旨是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深刻探析思政元素的本质内涵,思政元素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以及思政元素梳理挖掘的基本路径,从根本上破解“两层皮”和“机械化”的现实困境,课程思政的价值诉求方可达成。

参考文献

[1]盛俊,沈利.高校课堂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J].智库时代,2019(S1):54-55.

[2]李翠霞.高校专业课程“无机功能材料”课程思政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28-29.

[3]史凤娟,丁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9-33.

[4]刘亚鹏.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6):75-77.

[5]孙汝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与关联性研究[J].新西部,2019(1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