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3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王秋云

德州学院

摘要:本论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中国代表性作家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应用型文章的翻译等实例的分析,指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目的,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这对翻译策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初步接触翻译的学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目的论 文学作品 应用型文章 翻译策略


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讨论和研究翻译。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19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出现。 “目的论”是文本翻译过程的第一个标准,也是功能主义者的主要理论。与传统的“等值观”不同,翻译目的论的翻译是基于对原文的分析,目的是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强调并选择最佳翻译策略,而不是译文是对等的还是完美的。译者需要能够为特定的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介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方法。我们还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的预期目的。


一、翻译目的论


19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默(Hansweimer)建立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言语交流是有目的和有意图的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言作者的意图和他们所采用的话语形式并不完全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上述习惯。从目标语言读者的角度,根据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含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 2.一致性法则。在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流环境中,译文对于接收者来说必须是可理解,可读且有意义的。 3.忠诚法则。通常被称为忠于原作者。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标准。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都服从目的法则。实际上,总的来说,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的翻译目标通常包括翻译的一致性和对原文的忠诚度。即,目的法则与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是一致的。如果目的法则与忠诚法则相冲突,也就是说,如果翻译人员的翻译目的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某些差异,则以目的法则为准。忠诚法则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与一致性法则冲突,这意味着翻译目的要求译文不必和原文一致,则目的法则优先,一致性法则不再适用。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都遵循的第一个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换句话说,目的决定行为。接下来,我将探讨基于目的论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决定性影响。


二、从严复、林纾、鲁迅的翻译看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


严复的早期译作《天演论》是严复以特殊的方式,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特殊的目的翻译的。特定的历史环境是指19世纪下半叶抗日战争失败的时期,中国被列强瓜分最猖狂的时期。其特殊目的是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进化论来警醒中国人,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强自保的紧迫危机感。换句话说,引入进化论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引入它并让中国社会和不屑于西方学术的中国人接受它。因此,严复制定了一项特别计划,将西方进化论按他的意志引入中国。为此,他使用了三种特殊的翻译策略。 1。有选择有取舍地来吸收原作品的精髓。也就是说,达尔文的基本原理,斯宾塞的一般进化论观点以及林胥黎以人持天、自强保种的新观点。种子自我改良和保护的新观点。 2.将原始的第一人称代词改写为第三人称代词,使其具有与中国古代史书一样的可读性,也便于对原文进行评论,并在原文之外添加许多注释,添加个人的见解。 3.当时人们仍然抵制外来文化,严复便采用了古雅的文体,以迎合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阅读习惯,从而使西方思想得以接受。还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的场景来增加吸引力。

林纾是一位杰出的现代翻译家,自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以来,他翻译了多达170多部作品。他翻译的许多小说总是充满诚挚的爱国热情。尽管他不懂外语,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但是他试图通过序、跋、按语之类的翻译方法将其灌输进读者思想中。例如,他将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成《黑奴吁天录》,书名本身的翻译就很有目的性。他说,这本书的翻译是“触黄种之将亡”。他的目的是引起即将成为奴隶的中国人的警惕和深刻的思想。此外,即使特定作品的主题与一个国家民族无关,林纾总是在翻译的序言和跋文中赋予他民族主义的含义。林纾是爱国主义者,他通过翻译书,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呼吁人们反对外国入侵,奋发图强。可以说,他翻译外国作品的策略完全取决于他的这一目的。

鲁迅一直主张直译,忠实于原文。在谈到《死灵魂》翻译时,他说:“在动笔之前,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尽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鲁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明确:翻译应该尽量保存洋气。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它类似于去国外旅行,必须具有“异国情调”,即所谓的洋气。因此,翻译必须保留原始文本的异国情调,不主张削鼻挖眼,不建议修剪文本。二是“输入新的表现法”。从西方语言中学习长处,提高中文表达能力,提高中文语法和句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在有些地方,宁可译得不顺口”。这种翻译策略若仅从技术层面来探讨可能会得到反面的评价甚至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但是,探索鲁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价。鲁迅的“硬译”或“不顺”的翻译方法是为了达到他所主张的翻译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策略总是与翻译目的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翻译者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翻译目的,就会根据目的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三、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目的论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的。翻译过程要求翻译人员将其翻译目标与读者的特殊情况相结合,以特定的接受群体为对象,以实现他们的预期目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圣经译本也不例外。

在莎士比亚电影剧本的同一译本中,卞之琳(Bian Gilin)采用了异化方法,力求“一字不增,一字不减”。 卞之琳翻译的目的是使我们的读者充分理解该作品的真实特征,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平台。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莎士比亚译本一直吸引大量读者,并被许多文科大学列为必读译书的原因。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采用了意译,强调流畅,因此在读者中也非常受欢迎,读者广泛。朱生豪的目的是欣赏,而不是研究,而采用意译的主要目的是缩短目标读者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和语言上的距离。

圣经一直被认为是上帝之道,亘古不变。在诸如圣经之类的严肃宗教作品的翻译中,忠实的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翻译标准。但是,英语圣经的版本多种多样,《钦定本》是最精美的。《新美国标准圣经》是最准确的,它可以传达上帝的旨意。《人民语言新约》可读性强,而《当代语言新约》最明白易懂。不同的翻译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对象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再比如,在1940年代,傅东华先生翻译美国小说《飘》时,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假如用“不忠实”来抹杀他的译文,难免不公正。实际上,就他的《飘》而言,理解他的目的和苦心并不难:“因为译这样的书,与译Classic究竟两样,如果一定要字斟句酌的译,恐怕读起来要沉闷。即如人名地名,我现在都把它们中国化了,无非要替读者省些力气….一些冗长的描写与心理的分析,觉得它跟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那我就老实不客气地将它整段删掉了。总之,我的目的是要忠实于全书的趣味精神,不在求忠于一枝一节。”(罗新章:1984:442)

因此,在翻译文本时,我们不能有意强调使用哪种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论,使用的策略取决于翻译者的翻译目的。只要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就有多种适合他们的翻译策略。


四、从应用型文章来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在应用型文章中,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应用型文章的翻译目的更加明确。

例如,产品名称翻译。“ 卓夫”品牌服装在中国非常流行,中文含义是卓越的丈夫,可以使人感到不屈不挠和与众不同,并符合中国人勤奋进取的精神。它的英文名称为“Chief”,也受到许多西方消费者的喜爱,因为他们追求个性并希望成为大众的中心。 “康佳”(Konka)彩电的中文名称与中国大众的口味相吻合,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舒适和安逸的生活。 它的英文名“Konica”类似于“征服”(Conquer)的发音,使西方人想起征服的乐趣。 “Lenovo”(联想)品牌计算机“Lenovo”的英文名称由“Legend”和“Novel”拼写而成,该名称保留了中文名称“联想”的意思,并添加了后缀“novel”,符合西方人喜欢寻求改变的心理。翻译外国产品也是如此。例如,饮料中的“可口可乐”(Coca-Cola),衣服中的“耐克”(Nike),化妆品中的“黛安芬”(Triumph),交通工具中的“捷达”(Jetta)等均通过特殊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并增加销量。

另一个例子是电影的名称。电影《Cone with the wind》没有被翻译成《随风而去》,而是被翻译成《乱世佳人》;《speed》被译成了《生死时速》; 《Silma and Louis》未按字面意思翻译为《瑟尔玛和路易斯》两个人名,而是译成了《末路狂花》。日本电影《君よ、憤怒の川を渡れ》译为《追捕》,《赤い疑惑》译为《血疑》,而中国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则译为《初恋への道》;《夜宴》译为《女帝》。可以说,译者在如何翻译以迎合观众的心理并获得票房上下足了工夫。

旅游翻译也是如此。其目的是使旅游产品的预期效果最大化。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对目标受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有透彻的了解,能够从原文中了解游客愿意接受的旅游信息,并对其翻译。

翻译广告类文章时,考虑如何为“促销”和“施加影响”为目的来进行翻译则更为重要。简而言之,在实用文章中,翻译人员可以根据译文实现的特殊目的灵活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总体而言,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的策略也不同。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无论如何执行,只要实现翻译的预期目的,这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翻译目的论为某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但实际上已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对翻译策略的一种全新评价,它在推进翻译策略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目的论与翻译方法” 张锦兰 中国科技翻译 2004年2月第17卷1期

2.“从目的论来看翻译标准” 卢澄、唐琳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总第28期)

3.“译文功能论关照下的中文商品名英译” 夏坤 当代经理人(下旬刊) 2006年10期  

4.“从目的论看旅游资料的翻译” 马玉红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9月 第15卷第5期 

5.《应用翻译功能论》 贾文波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