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小学养成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浅析乡村小学养成教育

聂佩

衡阳市呆鹰岭镇鸡市小学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生活。”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对其生活中健全人格、行为举止、思考方式的全面影响。因此,养成教育对学生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稍显落后的乡村小学养成教育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针对乡村小学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通过几点可行性的对策,去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得发展。

关键词:乡村小学;养成;习惯;言传身教

俗话说:“好习惯将使你受益终生。”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因此,在要求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现在也大力提倡学校抓好养成教育,让学生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出一份力。乡村小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之一,同样大力实践养成教育。

一、乡村小学养成教育现状

走进乡村小学的校园,询问过往的学生,学生们大都知道应该保护校园卫生整洁,有不乱扔、不随地吐痰等意识,但是追打、乱丢、踩踏花坛等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明令禁止,依然有学生“反其道而行之”破坏校园整洁。甚至于有些乡村小学以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差为由,不培养学生搞好教室卫生的习惯,导致教室存在垃圾堆积的现象,让学生犹如在一个“垃圾场”学习。虽然乡村小学也会安排学生在下课时间执勤,以防止学生破坏校园环境,但是这些行为方式只能治标不治本,环境卫生问题依然成为乡村小学一大心病。

如果说以上只是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方面还不至于影响学生终生的话,乡村小学学生的语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更是令人堪忧。走进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每当有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的时候,课堂上往往都是鸦雀无声。在思维习惯上,乡村小学的学生已经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灌输,养成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思维习惯,导致了乡村小学的课堂老师的教学就如一潭死水,课堂上无法形成正常的师生互动。

二、现状产生的原因

养成教育的推崇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但是对于养成教育在乡村小学的现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

城区的小学有规范的行为制度,如统一着装、佩戴红领巾、不带早餐进校园、礼貌用语等……这些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执行,这在无形中纠正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课堂上教学中老师也都是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等,加上学生本身较高的素质修养,整个课堂教学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往往令人十分满意。而乡村小学在硬件设施上比城区小学落后一大截,大部分的乡村小学场地建设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上,条件差的村小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开展了课堂教学,听着老师的讲述,学生的思维无法立体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二)家庭氛围

乡村小学的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年事已高,顶多只能关注学生的吃饱穿暖。父母亲不在身边,即使想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也是有心无力,甚至于有些父母亲忙于赚钱,根本没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心上,更别说孩子的行为习惯。

(三)自身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被塑造的天使,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去引导他。乡村小学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无法去获取正确的信息,再加上受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的影响,导致自身养成了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错过了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三、针对现状提出的对策

少年强,则国强。纵观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极其重要。那么针对乡村小学存在的养成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有几点建议如下:

(一)加强社会教育意识,提高全民素质修养

养成习惯的培养,靠个人终究势单力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如现在申报创建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等,就要求市民讲文明、懂礼貌,这就从无形加强全民的教育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了全民的素质修养,更是让全民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营造和谐友爱社会,创建和谐美好家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培养习惯方面家庭至关重要。首先,父母要有意识去陪伴孩子的成长,就如前文所说,老人给予孩子的只是外在,内在的成长还是需要靠父母言传身教。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非常宝贵的,父母必须意识到陪伴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其次,在陪伴的时候,应多陪孩子做有意义的事,从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中去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发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生活当中去启发孩子形成这种意识,尊敬老人,爱护儿童,懂得分享。如家长不管平时多忙,也应该尽量在休息的时间陪着孩子和家中的老人一起出去散心,在无形形成一种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这样在无形中使得孩子的心灵发育更健全。在学校方面,教师也可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多与自己的子女沟通。同时,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当学生懂得了感恩,对孩子行为习惯更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养成教育的目标。

(三)创造校园独特文化,陶冶学生文明情操

学生的学习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校园环境和教师影响也极其重要。乡村小学更应该提倡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在校园可通过宣传栏、班会、学生集会等形式表扬起带头作用的学生,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在一天天中进步;其次教师应起到“身正为范”的作用。学生与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得去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因此,老师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应该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这就要求老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四、结语

乡村小学的孩子的养成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我们应该让这些习惯成为乡村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作为老师,更是应该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去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切实实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的目标,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样的教育才能终成正果。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

  1. 关鸿宇.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5(2).20-21

  2. 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7.

  3. [4]滕建国.农村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训练研究[J].民族论坛,2008.5

作者简介:聂佩(1992.12-),女,汉族,湖南省衡阳市,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5f869f8926642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