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中检出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2

护理干预对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中检出率的影响

郑维英,陈玥熙,赵寒箫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中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1月-12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的检查者中选取56例,将之随机分2组:一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纳入观察组(28例);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纳入对照组(28例);对两组检查者的肠道清洁度、检查成功率及病变检出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肠道清洁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清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中对检查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检查成功及提高检出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检出率;影响

为了确保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必要对检查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本文为研究护理干预对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中检出率的影响,现在2019年1月-12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的检查者中选取56例,详情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9年1月-12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的检查者中选取56例,纳入标准为:①因肠胃道症状入院就诊;②经胃镜、结肠镜等检查均未明确诊断;③无胶囊内镜检查禁忌症;④临床资料齐全:⑤知情同意本研究。将之随机分2组:观察组(28例)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39.52±8.81)岁;查因为便秘者14例、腹泻者6例、疑似胃肠炎者3例、便血者5例;对照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38.71±9.04)岁;查因为便秘者15例、腹泻者5例、疑似胃肠炎者4例、便血者4例;比较两组检查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耐心给检查者讲解胶囊镜检查的作用、意义及大致流程,告知检查者检查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检查者在检查前2d进半流食、禁食青菜,在检查前1d进流食、禁晚膳;②心理干预:积极与检查者沟通交流,尽快获得检查者的信任,注意观察检查者有无较严重的恐惧和紧张感,若有则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通过和蔼的眼神、温柔的话语、得体的举止、温暖的微笑来安抚检查者的情绪和提高检查者的信心;③肠道干预:告知检查者肠道清洁的重要性,并给检查者使用合理的泻剂以促进肠道清洁;④体位干预:在检查过程中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帮助检查者调整体位,如在观测食管时取半坐卧位、待胶囊进入胃腔后取右侧卧位等;⑤活动指导:待操作完毕后指导检查者进行小强度的运动,如散步、做体操等,直至胶囊内镜成功进入小肠;⑥饮食干预:待胶囊内镜进入小肠4h后,给检查者进食适量的面包、馒头等食物及少量白开水,以预防呕吐。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检查者进行简单的宣教,指导其按照常规流程完成检查。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检查者的肠道清洁度、检查成功率及病变检出率进行观察与比较。肠道清洁度评分分为0分、1分、2分、3分四个阶级,评分越低则代表肠道清洁度越好,0分或1分可判断为肠道清洁。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别用率、x±s表示计数、计量资料,采取X2、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清洁度

观察组的肠道清洁度评分为0.21分,对照组的肠道清洁度评分为0.64分,观察组的肠道清洁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肠道清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者的肠道清洁度对比表[n(%)]

组别

0分

1分

2分

3分

肠道清洁

观察组(n=28)

23(82.14)

4(14.29)

1(3.57)

0(0.00)

27(96.43)

对照组(n=28)

17(60.71)

6(21.43)

3(10.71)

2(7.14)

23(82.14)

2.2 检查成功率

观察组的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检查者的检查成功率对比表[n(%)]

组别

检查成功

检查失败

观察组(n=28)

28(100.00)

0(0.00)

对照组(n=28)

24(85.71)

4(14.29)

2.3 病变检出率

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检查者的病变检出率对比表[n(%)]

组别

阳性(检出)

阴性(未检出)

观察组(n=28)

23(82.14)

5(17.86)

对照组(n=28)

17(60.71)

11(39.29)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饮食习惯的变化,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1]。部分胃肠道疾病存在较高的恶性几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应当要及时给予控制和治疗[2]。但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是要先明确病变位置、疾病类型和病因,而这需要依托于准确的诊断。

胃镜、结肠镜等均为临床上检查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如果通过这些手段仍不能明确诊断的话,则极有可能是小肠疾病,此时一般需要进一步进行胶囊内镜检查[3]。而为了确保胶囊内镜检查成功并提高检出率,还应当要对检查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经实践发现,常规护理干预的实际干预内容比较浅显化,难以满足检查者的实际需求和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只有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全面、细致的系统护理干预,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护理干预的效用,最大限度的提高检出率。

综上并根据本文结果:观察组的肠道清洁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清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以得出结论:在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中对检查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检查成功及提高检出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婷,吴静,刘文斌,缪应雷,牛俊坤,张峰睿,李茂涓.胶囊内镜在426例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1):54-58.

[2]塔娜.护理干预对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中检出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9):155-156.

[3]冯丽坤.护理干预对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检查中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8):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