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胶囊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例次胶囊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1)60例患者采用胶囊检查共检出小肠病变33例(55.0%)。其中小肠血管发育异常14例,小肠息肉2例,小肠炎症2例,小肠溃疡2例,小肠隆起性病变2例,小肠钩虫病1例,小肠绒毛萎缩6例,疑似炎症性肠病1例,末端回肠严重伴回盲部占位1例。(2)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4例中,检查小肠病变12例,阳性率85.7%。其中小肠血管发育异常或伴活动性出血7例,小肠溃疡2例,钩虫病1例,小肠息肉1例,小肠多发隆起灶1例。(3)胶囊正常电池范围小肠检查情况60例中有14例未能完成抵达回盲部,占总检查25%。但其中10例已经发现小肠病变。结论胶囊小肠疾病诊断率高,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口胶囊小肠疾病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00例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行进口胶囊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不明原因出血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不明原因腹痛及不明原因腹泻患者(P<0.05),一代进口胶囊检查完成率为84.71%,二代进口胶囊检查完成率为98.02%,二代进口胶囊检查完成率明显高于一代进口胶囊(P<0.05)。结论进口胶囊检查安全、可靠,最适用于检查不明原因出血患者,与一代胶囊相比,二代胶囊较能更好地完成全小肠检查

  • 标签: 进口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不明原因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小肠疾病胶囊检查中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在 2019年 1月 -12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小肠疾病胶囊检查检查者中选取 56例,将之随机分 2组:一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纳入观察组( 28例);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纳入对照组( 28例);对两组检查者的肠道清洁度、检查成功率及病变检出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肠道清洁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肠道清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的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小肠疾病胶囊检查中对检查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检查成功及提高检出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 检出率 影响
  • 简介:目的胶囊(capsuleendoscopy,cE)已被多国广泛用于诊断小肠疾病,为将cE纳入我国医保目录、加大向基层医院示范推广力度,政府急需高质量证据帮助决策。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全球胶囊诊断小肠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为政府卫生政策制定者提供当前可得的最佳决策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TheCochraneLibrary(2013年第8期)、PubMed、EMbase、INAHTA、VIP、CBM、CNKI和WanFangData。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然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最终共纳入32个研究,其中卫生技术评估(HTA)、系统评价(SR)/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RCT)、指南和经济学研究分别为4、11、2、5和10个。其结果均显示,CE检H{率高于其他多项相关传统技术,主要不良事件为胶囊滞留(O.7%~3.0%),与指南推荐一敛。,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技术相比,CE作为首选可明显降低潜在成本,且门诊患者潜在成本降低最届著。结论①CE诊断小肠疾病优势明显且较安全,比同类技术更能降低潜在成本。但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高质量证据证实..②建议政府在批准医院引进CE时,需综合考虑当地疾病负担、临床需求、支付能力和人员配套等因索。同时须强渊进…步规范化培训操作医师,减少因医务人员个人技术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诊断 卫生技术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胶囊(C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受检者临床特征对CE阳性诊断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4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腹泻行CE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9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消化道出血68例,慢性腹痛104例,腹泻22例。结果CE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53.6%(104/194),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66.2%(45/68),慢性腹痛患者为53.8%(56/104),腹泻患者为13.6%(3/22)。CE检出的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为非特异炎症、小肠溃疡和血管畸形,在腹痛患者为非特异炎症、小肠溃疡及克罗恩病,在腹泻患者为小肠溃疡、非特异炎症。女性的CE阳性诊断率明显低于男性[31.6%(25/79)比51.3%(59/115),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与慢性腹痛患者相比,CE阳性诊断的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9%(38/68)比41.4%(43/104),P>0.05],均明显高于腹泻患者[9.1%(2/22),P<0.05]。对CE的小肠疾病阳性诊断结果与受检者临床特征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临床表现与CE阳性诊断结果有关联(P<0.05),男性、消化道出血史可作为CE阳性诊断的预测因素。结论(1)CE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较高,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2)男性、消化道出血史可作为CE阳性诊断的预测指标。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肠疾病应用潜水法胶囊(潜水法CE)与双气囊小肠(DBE)诊断情况进行探析。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45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先后接受潜水法CE和DBE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45例患者,潜水法CE诊断阳性病变34例(75.5%),DBE诊断阳性病变40例(88.9%),相比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潜水法CE和DBE病变检出一致性为53.3%。结论在小肠疾病诊断中,潜水法CE与DBE均有较高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建议联合应用,以提高检出率。

  • 标签: 潜水法胶囊内镜 双气囊小肠镜 小肠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胶囊在可疑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可疑小肠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胶囊检查,分析胶囊的应用价值。结果80例患者均完成胶囊检查,其中,8例未发现病变,其余72例患者均发现病变,共有病灶128处,疾病检出率为90.00%;胶囊运行时间6.34~9.52h,平均运行时间(8.17±1.26)h;在发现的病变中,15例小肠隆起性病变、22例血管病变、39例非特异性炎症、1例小肠发育不良畸形并瘘、15例小肠血液覆盖、14例息肉、10例溃疡、1例钩虫病、5例小肠蛔虫、3例憩室、3例克罗恩病;在小肠隆起性病变中,有9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胶囊诊断的中间质细胞瘤6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而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血管瘤1例、小肠憩室1例未检出。结论胶囊在可疑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胶囊检查未完成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胶囊小肠检查282例患者资料,统计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患者未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所有282例患者中,未完成检查者有45例,未完成率为16.0%(45/282)。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3.261,95%CI 1.084~9.815,P=0.035)、年龄(64.78±13.23)岁(OR=1.046,95%CI 1.007~1.086,P=0.020)、胃时间[59.78(27.89,108.67)] min(OR=1.014,95%CI 1.005~1.024,P=0.004)、消化道出血(OR=3.017,95%CI 1.025~8.880,P=0.045)、腹部手术史(OR=4.902,95%CI 1.553~15.470,P=0.007)是检查未完成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95.20±26.16) g/L(OR=0.977,95%CI 0.957~0.998,P=0.033)、白蛋白(35.73±7.11) g/L(OR=0.871,95%CI 0.790~0.961,P=0.006)是检查未完成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年龄、胃时间、消化道出血、腹部手术史是胶囊小肠检查未完成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患者在行胶囊检查前,除评估肠道狭窄情况外,也需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检查完成率。

  • 标签: 胶囊内镜 未完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MOM胶囊对疑诊为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8例怀疑为小肠疾病的患者行胶囊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胶囊的病变检出率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疑有小肠疾病的98例患者中,胶囊滞留小肠1例,检查成功率98.98%。共发现小肠病变71例,未见异常27例,病变检出率为72.45%。结论OMOM胶囊检查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高,可以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OMOM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 简介:小肠出血占所有消化道出血的3%~5%,不能为常规胃镜及肠检查所发现,其定位、定性诊断给临床消化科医生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双气囊小肠胶囊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以往难以确诊的小肠出血病因得以明确。胶囊具有无痛苦、操作简单、无创、检查范围广等独特优点。适合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本次研究对71例小肠出血性疾病进行了OMOM胶囊检查,报道如下。

  • 标签: 小肠出血性疾病 胶囊内镜检查 内镜诊断 双气囊小肠镜 消化道出血 肠镜检查
  • 简介:摘要胶囊技术自从研制成功之后,就被临床上用于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小肠息肉、感染性炎症、寄生虫病、肠道憩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诸多小肠疾病进行诊断,且近年来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大。胶囊在具体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除了可以使传统胃肠道检查手段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的弥补,同时也会显露出一些其本身所具有的弊端。本文主要从胶囊发展史、检查适应症和禁忌症、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范围等三个方面出发,对胶囊小肠疾病诊断中应用的新进展情况进行系统的综述。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诊断 进展
  • 简介:目的评价胶囊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期间进行胶囊检查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患者完成胶囊检查116例,共行116次检查,阳性检出率53.5%(62/116)。共发现小肠病变49例,小肠病变阳性率为42.2%(49/116),其中82例腹痛患者发现小肠病变33例(40.2%),12例腹泻患者发现小肠病变4例(33.3%),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现小肠病变12例(70.6%)。其中炎性病变、隆起性病变最为常见。9例患者胶囊通过迟缓,1例患者胶囊完全停滞于胃,未至小肠,直至电池耗竭;3例胶囊通过小肠迟缓;胶囊小肠运行平均时间为369min。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胶囊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的就诊患者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简单、安全,并发症及风险小,依从性好。检查前充分肠道准备可提高检查质量。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胶囊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方法,而胶囊滞留于小肠检查过程中最主要及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克罗恩病、小肠肿瘤、肠道憩室、肠结核及腹部手术史等致肠腔狭窄的疾病。发现胶囊滞留小肠,要密切观察有无肠梗阻症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适时采取小肠下取出异物或外科手术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胶囊内镜 滞留 小肠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胶囊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0例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行胶囊检查,对所有检查者均进行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规范护理,以期取得较好的检查结果.结果:80例患者中,发现小肠存在病变者69例,未见异常11例,阳性率86.25%.其中小肠出血10例,小肠间质瘤3例,小肠炎症性疾病(溃疡、糜烂、充血)19例,小肠憩室3例,小肠血管病变8例,小肠多发息肉14例,克罗恩病4例,小肠肿瘤6例,钩虫病2例.图像清晰,效果满意.结论:胶囊检查具有安全、无痛苦、顺应性好等优点而易被患者接受,病变检出率较高,检查中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疑诊小肠疾病患者行胶囊诊断(CE)与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诊断(CTE),以及拟诊为克隆氏病(CD)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照研究,以了解CE及CTE诊断价值。方法择取本院于2012年10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疑诊小肠疾病患者48例,分别对患者行CTE检查与CE检查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阳性率以及克罗恩病(CD)诊断符合率。结果CTE与CE组患者的检查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患者的控场病变检出率优于CTE组,本次实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肠疾病患者行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检查胶囊检查,均具有较高的检查阳性率;但胶囊在确诊或疑诊CD方面,敏感性高于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小肠成像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诊断
  • 简介:部分患者在移植手术后5~60天发生排斥反应,移植肠黏膜活检病理学检查可很好地显示排斥反应及其程度,是目前临床诊断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方法[3]

  • 标签: 内镜检查 减少活体 小肠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