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语文要素 锁定教学内容 创生教学价值 —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7
/ 3

围绕语文要素 锁定教学内容 创生教学价值 —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思考

张敏

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七小学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统编教科书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来安排教学单元,语文要素直指学生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形成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语文教学目标。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好语文要素,本文以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为例,从读懂教科书编写意图,整体把握单元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准确锁定教学内容;课堂落实语文要素,创生单元教学价值这三个维度来进行教学探索,尝试做出有价值的思考,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助力。

关键词:统编教科书 语文要素 教学内容 教学价值

统编教科书全面推行之前,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直是按人文主题单元编排的。教师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教,学生一篇一篇地学。这样教学实践下来,教师对“应该教什么”“实际教了什么”,哪些是有效的语文知识,哪些是冗杂的教学内容,其实是比较模糊的。而学生对“应该学什么”“实际学了什么”,也是比较混沌的。教材单元里的一篇篇课文,实际上具有两种价值:一种是作为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原生价值,如传播信息、情感交流等;一种是教学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也就是言语智慧。如果将学生掌握语文材料的原生价值作为教学目的,语文课也就失去了它之所以成为语文课的本质所在。

现在,统编教科书采用“双线主体结构”来编排单元内容,即每个单元都包含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是思想内容、情感教育的发展目标。那“语文要素”是什么?它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单元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语文教学目标。它让教材的原生价值向教学价值转化有了现实生成的可能性,也为教材原生价值创造性生成教学价值明确了方向。

教师在单元教学实践中,要整体把握统编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应该教什么),精准确定阅读教学内容(具体教什么),落实文本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创生单元教学价值(实际教了什么),从而促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下面结合具体的单元教学,来谈谈个人的一些教学思考。

读懂教科书编写意图,整体把握单元语文要素

(一)单元导语和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有如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语也明确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单元语文要素,都把“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了中年段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围绕这个语文要素,第一单元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我们以《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这三篇课文做一个整体观照,会发现它们都属于文学性散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当然描写的主题内容都是乡下生活。散文天生就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含蓄蕴藉,或平淡中见清奇,或瑰丽中表真情,总之,“字字句句总关情”。选用这样的文本作为训练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语文能力的语言材料,是极其合适的。

泡泡框和课前导语

中年级学生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加之生活阅历、社会经验有限,对事物的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体会思想感情其实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乡下人家》《天窗》这两篇精读课文在关键句的空白处出现了泡泡框,用作帮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温馨提示,一处在文章结尾处“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乡下人家》)”一处在文章的中间处“文中两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从中可以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天窗》)”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则在课前导语中明确指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编排设计有助于学生拾级而上,降低了“爬坡”难度。

课后练习题

仔细揣摩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单元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语句”就是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方法、途径。那针对具体的一篇文本,教者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语句,才能对达成教学目标“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呢?也就是如何正确使用教材教语文的问题。只要细心研读课后练习题,你会发现它往往就是语文要素的主要载体。《乡下人家》课后习题二中出现的两个生动形象的句子,《天窗》课后习题三出现的两个句子(问题辅助引发思维)。这些句子要么运用了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给读者带来别样的审美情趣;要么使用了陌生化的词语,给读者带来新鲜感,让情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统编教科书每个单元设立了一个“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交流什么呢?一是梳理、总结单

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方法;二是渗透语文知识,学习语言规律,培养阅读习惯;三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启迪学生思维,促进相互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交流平台,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呈现了本单元语文要素达成的方法和过程,第一句是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即明确语文要素;二、三句围绕语文要素总结了学习方法,展示了学生在具体的文本学习过程中“抓住哪些关键语句,体会出文章表达的什么情感”。交流平台特别注重和课文的内在联系,前后连贯,语文要素一以贯之,如第二句和第三句就是照应了课文《乡下人家》和《天窗》文中出现的泡泡框。泡泡框旨在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平台就是在展示思维过程和结果,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从文本到“交流平台”完整地呈现了这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准确锁定教学内容

教科书编者呈现了单元教学“应该教什么”的教学意图,在这一目标指引下,阅读教学的实施者需要一种称之为“抓手”的东西,也就是“用什么教”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预设。而语文教材里一篇篇文本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潜藏性的存在,教师要围绕语文要素,加工、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资源,让隐藏性的存在变成一种显现的存在,继而生成文本的教学内容。

问题生成式教学内容

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再到体会作者“为什么写”的领悟,这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普遍规律。《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都是抒情散文,统整单元教学资源的角度来思考,可以从题目、文体特点、助学系统(课前导语、课后习题、文中泡泡框等)来提问,让教学内容显现出来。

看题目,猜内容

如果只看课文《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的题目,你能猜想一下这几篇文章会写哪些内容?(往往题目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

读文章,谈感受

《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都是抒情散文,读一读课文,你能体会到文章表达

的思想感情吗?能否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循规律,找方法

第一单元的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对关键语句做了提示?(泡泡框、习题)你能发现这些关键语句的特点吗?

表格生成式教学内容

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存在于第一单元导语中,存在于教师教学用书中,甚至存在于语文课程标准里,但是针对教学而言,它还是抽象的。只有把语文要素放到一篇篇具体的文本中,才能生成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下面的表格就是生成的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5e99119810e69_html_b9fc352d17419f56.png

三、课堂落实语文要素,创生单元教学价值

有了对教学内容的预设,教者的教学实践将进入课堂的实操层面。在阅读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亲历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并拥有生成的结果,获得了言语的智慧,单元教材的教学价值才得以真正实现。

触摸语言,感知形象

生成是一种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一次对文本的审美感知。以《乡下人家》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乡下人家》描写了好几种动物,同学们请在文中找一找。

生:有鸡、鸭子,还有纺织娘。

师:画出描写这些动物的语句,读一读,它们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母鸡和雄鸡很威武、很神气,我从“率领”“耸着大尾巴”“大踏步”这些词看出来。

生:鸭子胆子大,很自由,在水里觅食遇到捣衣的妇女也不害怕。

生:纺织娘很有情趣,会唱歌。

师: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动物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不一样,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动物生活在乡下,乡下环境优美、宁静,所以他们生活得悠闲自在。

生:因为作者喜欢乡下的生活,所以看到的景物都是和谐的、美好的。

这个片段没有生硬地教学有关修辞的语文知识,而是遵循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从形象思维入手,去体会乡下环境带给动物们自由、舒适的生活状态,感染到乡村的恬静、乡风的淳朴。

(二)咀嚼语言,感悟表达

阅读教学既要教语言,更要教表达,既要理解文本“说了什么”,更要掌握文本是“怎样说的”。好的表达往往就是作者富有个性的言说方式,体现的是文本的言语智慧,这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我们教学的重点是传授“可以言传”的知识,要突破的难点可能就是“只能意会”的知识。

课文《天窗》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如果不细细品味,作者“表达的妙处”可能就会被我们忽视,导致学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言语智慧的学习体验。怎样让“意会”的知识变得可以“言传”呢?把句子不断进行拆分、重组,在反复品析对比中,也许就能让表达的秘密显露出来。

拆分,直观“解码”

5e99119810e69_html_e219e724c8a68c18.png

5e99119810e69_html_20b0869e14554595.png

看到的“一粒星”,在儿童的想象中成了“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看到的“一朵云”,在儿童的想象里变成“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这么多词语的叠加,是不是也让读者的头脑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的画面呢?作者正是用形容词叠加连用的表达方式,在展现儿童神奇的想象世界,在自由想象的描写中抒发天窗带来的无穷快乐。

重组,理解“意会”

同样是运用形容词来展现想象力的神奇,如果把形容词的顺序换一下,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们可以比较一番。

5e99119810e69_html_68e97db5f3471686.png

引导学生发现,词语顺序调换后长句变成了短句,语言节奏改变了,从原来的紧凑变得

舒缓。再对比读一读,长句带给我们一种迅猛的想象速度和力度,短句则没有;这种迅猛的想象速度和力度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而短句传达的情感明显削弱了。表达的意思相同,却因为语言形式的不同,情感就发生了改变。从内容—形式—情感—语言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破译“意会”背后表达秘密的过程。当师生共同完成这一探究过程,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就实现了。

(三)回顾梳理,展示成果

第一单元语文乐园的“交流平台”,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学习的成果,总结了学习语言的规律。一个单元学完后,以语文要素为经,以单元文本为纬,师生可以共同绘制一张单元学习成果图,从“一篇”到“一类”,从“零散”到“聚合”,形成规律性总结,为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感、获得“言语智慧”搭建好学习的“平台”。如下图所示:

5e99119810e69_html_d6b997df927f980a.png

综上所述,统编教科书的“语文要素”明确指向了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它让师生教与学的方向更为明晰。围绕这些语文要素,教师才能准确锁定教学内容,创造性生成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李海林.语文教师手册.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