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与发展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与发展研究现状

康莉娜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超量恢复理论作为运动训练学的经典理论,很早以前就广泛的应用于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中,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人们对超量恢复理论提出了质疑以及做出了相关研究证实超量恢复的诸多漏洞,国内极具代表性的是茅棚先生的“体力波”训练理论,陈小平的“适应性”训练理论,国际上关注度较高研究比较深入的以马德尔的“机能储备模型”和诺依曼的“改变一适应的时间动态”理论。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展示了近年来不同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现状。

关键词:超量恢复 体力波 适应性 溢水训练理论

1972年有关“超量恢复”学说的发现者是埃博登和哈勃斯,观察运动训练使肌糖原、肌氨酸和磷酸肌酸储备有增加。随后1972雅克夫列夫,根据负荷训练后测试人体肌糖原储备,发现出现的“下降、恢复和超量恢复”的特性,正式提出与运用“超量恢复”说明运动训练对人体机能能力如何产生,奠定了“超量恢复原理”的机制。

1.超量恢复的理论

超量恢复被解释为在负荷训练后,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出现暂时减少和下降状态,再恢复到负荷前水平,在恢复中,有一阶段是能源物质的补偿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1],若在此阶段给予另外的负荷刺激,扩增“负荷一疲劳一恢复一超量恢复”的生理影响,可以使机体的能力提高更为显著。教练员等将广泛应用此理论认为“体内增加的物质积累起来,才能达到逐渐增强体质的目的”

2.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与争议

30多年来人们对“超量恢复”理论一直有争论[2],主要质疑点为①无充足的实验数据,对能量物质补充及代谢研究不足以解释局部生化反应对整个机体的影响。肌组织内存在超量恢复不能解释为有机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体质增强②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极大超量恢复至今不能给出人体能力的极限;并且对同一人来,负荷的量及强度的不同,训练的部位不同,导致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与恢复的时间及顺序也不同,所以无法确定说合适达到超量恢复的程度。③忽视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在时间、空间、信息、物质、能量是以整个系统的提升,并不单纯的指示局部各要素的增加使整体技能得到相应的提高。④“超量恢复”学说只强调在负荷刺激下使身体机能提高,而并不重视能力保持以及在不正确刺激下身体机能的下降。

3.国内外的对运动训练机制的发展研究

3.1“溢水训练”

训练学中的“溢水现象”有普遍性、一般性特征,由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到溢水现象提出了“溢水训练理论”[3],即当个体受到的负荷刺激累积达到人体承受极限时,这时可表现出机体机能能力的最大值,若在此增加刺激负荷,即使一点也将导致机能能力大幅下降甚至达到崩溃。

3.1.1系统理论

贝塔朗菲提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该理论具有两种特性,一个多元性,事物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能使之整合为统一的整体。二是相关性或相干性。系统中的各个元素既有孤立存在,也有两者或两者以上相互作用的成分,体现了系统的独立与协作的机能。这两点充分证实了系统的整体性。因此对于超量恢复在整体性上研究的不充分做出了相应的补充。

3.1.2 突变理论

勒内机体系统内部发生整体性的改变即“突跃”称为“突变”,“突变”经常是过程的连续而结果不属于连续的综合。突变理论是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人体负荷训练会使机能能力改变的过程连续而结果不连续,当机能能力提高到某以临界值时,即符合突变理论。机体外界负荷刺激下进行训练,确定的范围内可以保持一种持续稳定状态的改变,人体机能系统在起初试图通过反作用来吸收外界压力,但负荷刺激的强度超过了某一临界状态,就不能够被完全吸收,此时也会突变的发生,即人体机能进入另一种状态。

3.2 体力波理论

茅鹏先生提出了“体力波”理论[4],应用(小周期),可以不断提高运动能力(成绩)的、滚动式的安排训练、完整的基础环节。每一个“训练波”的收获,微乎其微。但训练工作控制的好,可以做到十来个、几十个良好“训练波”,此后会出现运动技术与能力的突飞猛进,有了更高的进步阶梯。通过“体力波”和“训练波”,对训练者来说可以将其掌控能够适时的进行应用。运动能力的进步,这种结果也成为了训练中的经常状态。

3.3 适应理论

马德尔[5]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对机体处于负荷状态时蛋白质合成的调节与主动适应研究中发现,人体机能的适应能力极限由遗传决定,因个体受限还可能消失殆尽的适应力被称为“适应储备”,其上限为“最大机能容量”;其次,人体有各种不同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最后他提出,人体系统拥有一个客观存在,并独立于“适应储备”的“现时机能容量”,它决定着现在机体不同能力已具备的状态,也是机体对之前训练反应出的适应效果。

4.小结与展望

超量恢复理论作为训练学中的一条经典理论虽然超量恢复理论受到了质疑,但它在训练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体现在青少年的培养上。在文中提到不同的观点对运动训练理论做出了补充,作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为运动训练提供了一种新的训练思路,我们应以科学和发展的态度看待它们,使其既能保持基本框架的稳定,又能在具体问题上因时而变,在更多的维度和更大的范围内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从而更好地指导训练实践。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7-124.

[3]刘建华,常波,史冀鹏.过度训练对大鼠心肌线粒体膜上功能性酶活性的影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86-88).

[5]冯炜权.过度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运动生物化学动态之三[J].北京体育大 学 学报,2002,23(4):498-502.

[6]刘铁民,许豪文.过度训练对大鼠心肌组织损害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