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运用分析

廖崇智

(湖南衡东县第一中学,湖南衡东421400)

摘要:高中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鲁迅的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对当时社会环境及人们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入揭露。而要想对鲁迅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就需要全面剖析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从文学作品语言特色的角度来剖析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鲁迅;文学作品;语言特色

前言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丰碑。在阅读鲁迅文学作品时,应注重对其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不仅能帮助我们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文本中的措辞,还可以指引我们学会在写作中利用反讽、辛辣的语言来抨击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同时还能锻炼我们用简约语言表达中心思想的能力,这对于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1.个性化语言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由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极大差异,因此在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表达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读者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来了解到不同人物的社会地位、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个性化特色进行剖析,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住作品人物的处事特点。鲁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认为:对人物进行描写时,不需要过多的对外貌、神态进行描述,只需对人物对话中的语气、声音进行细致描述,就可以很好的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因此,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每个人物语言都充满了人物性格特色,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鲁迅都可以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现出其性格特点。读者甚至可以结合语言描写来感受到人物的外貌情况,这可以说是鲁迅在文学作用中最为独特的个性化语言。例如在《社戏》中,鲁迅通过了丰富的语言将人物的不同性格、所处的社会地位形象的表现出来。在作品中,人们在发愁没有船的时候,鲁迅只是通过一句“大船?八叔的船不是已经回来了么?”对双喜进行描述,这虽然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却将双喜急切、充满机灵的性格表现出来。在人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双喜简单的说了一句“我写包票!船儿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描述出了双喜思维敏捷的特点。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仅是双喜,闰土、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都是通过个性化语言描述来拉近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展现出了鲁迅十分精湛的文学功底。

2.辛辣反讽的语言特色

在鲁迅文学作品中,其辛辣反讽的语言特色与当时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联。鲁迅先生所处的社会时代在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鲁迅先生作为爱国主义的作家,其可以为人民、国家所做的事情十分有限,只能通过犀利的笔杆子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对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可以从中感受到其独特的辛辣反讽语言特色,这时由于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文学作家有御用文人和左翼文人两种情况,其中御用文人主要是对当时社会、领导进行赞赏,而左翼文人则是对当时社会的不公、政治黑暗进行抨击。鲁迅作为左翼文学家的代表人物,通过了极其讽刺、辛辣的语言对社会中的各种不公现象及国民的愚昧、无知、麻木进行痛批,以期点醒国民。

如在《阿Q正传》中,辛辣、反讽的人物语言描述十分突出,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塑造的阿Q属于典型的愚民代表,其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儿子打老子”,这是典型的愚民表达自身内心对社会、他人不满的体现,愚民已经麻木到不知如何反思、反抗的地步,只能通过精神来自我安慰,甚至还会表现出沾沾自喜。

3.极致简洁的语言特色

鲁迅先生从文言创作转变到白话创作能让我们很好的看到他文笔的极简和简约。我们在对鲁迅先生白话文进行阅读的时候能直接的感受到作者最大程度的使用简洁的文字进行描述。例如,在对孔乙己着装进行描述的时候,仅仅说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表达方式同鲁迅先生在文言作品中表达场景和人物之间具有显著不同。对鲁迅先生文章的整体阅读可以让人们了解简洁明了的文字后掩盖这一定的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此时,我们再看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唯一一人这句话,其中,站着喝酒能明显的说明孔乙己为一个苦工、干着粗活的穷苦人,穿长衫表明之前孔乙己为一名能够体面的坐着喝酒的人,具有一定的地位,只是现在他落魄了,成为社会底层中的一员。唯一证明孔乙己受到一定的教育。鲁迅先生用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就很有力的表达出孔乙己人生境况的转变,同时,也是因为之前残存的怀念支撑着他直视眼下这个潦倒的物质世界,最终,这句简单的话语准确清晰的交代了孔乙己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4.眼神语言的描写应用

鲁迅认为在进行人物描写时,最关键的是对人物眼睛进行细致刻画,只要眼神描写到位,就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特点很好的描述出来。而鲁迅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也是按照此观点进行的,从而塑造出了一个个形象、逼真的人物。例如在《祝福》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眼神描写有12次,而每次的眼神描写都属于祥林嫂的一次心理活动改变。第一次到鲁家时,祥林嫂的眼神是“顺着眼”,这样的描写体现出了祥林嫂老实本分的性格,当祥林嫂的丈夫去世、儿子失掉后,鲁迅在其眼神描写是“眼角上带有泪痕,眼光已经没有先前的精神”,以此表现出了祥林嫂的悲痛心情;祥林嫂在为他人讲述儿子被狼吃掉时,其眼神缺乏神采,再次表现出祥林嫂悲痛的心情;人们在嘲笑祥林嫂时,她的眼神是“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表现出了祥林嫂凝滞、无助的形象。通过这样形象的眼神描写,将封建女性的悲惨命运淋漓的描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总结

综上所述,鲁迅在我国现代文学领域的贡献十分突出,在学习鲁迅文学作品时,注重对其语言特色、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我们对鲁迅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我们文学素养、语文各项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红.解析鲁迅作品中的民俗化语言特色[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1X):23-24.

[2]陈思琦.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日语式表达解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4(10):56-58.

[3]涂显亭.略谈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J].文学教育,2014(11):49.

[4]李淑平.浅谈模糊语言在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运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5):114-116.

[5]兰芷晴.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运用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7(2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