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2

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

肖洪兵

肖洪兵(宜宾学院)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讨论了文化负载词,并指出其翻译策略。作者呼吁翻译工作者应该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积极的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1文化负载词

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是最能反映文化的物质层面,所以受文化的影象也最大。通过研究一个民族文化内涵词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徐珺:2001)。

孙致礼(2000)曾经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刘守华也认为:“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性”(刘守华:1992,p.150)。文化负载词就是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文化词汇有多种不同的名称,例如,文化负载词,文化空缺词,词汇空缺等。如:朱哲2004年3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从文学角度论“文化负载词”的汉译英;文化内涵词,如徐珺2001年3月发表在《解放军外国语学报》第24卷上的文章: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正如包惠南指出:“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换言之,不管是文化词汇、文化内涵词、文化负载词还是文化空缺词等,他们指的都是那些只为某一个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没有包含这样的文化信息。他们既可以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是这个民族独创的词。

2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包惠南,包昂(2004:10,11)指出,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相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得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他们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等术语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

他们的话给怎样翻译文化词汇提供了借鉴。如今翻译界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已经达成基本上的共识,那就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应采用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翻译方法。对于把外文翻译成中文当然用的是汉字读音注音的音译方法,如前面的卡拉OK。再如cool翻译成“酷”等。对于汉语中的文化词汇翻译成外文的时候,当然就是用汉语拼音,然后加注,或解释性译语的方法。也正如金惠康(2003,152)所说的:在介绍传统中国文化的汉英翻译中应遵循物从主人,名从主人,以我为主的翻译策略,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食物大多宜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

当然上面主要是讲的音译,事实上对于文化负载词,除了用音译之外还可以用直译的方法。例如毛泽东首创的“纸老虎”翻译成英语就直接用了“papertiger”这个词现在很多英语词典都已经收录进去了,用来指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或物,肯定比英语里面本来就有的“吓走乌鸦”的“稻草人”(scarecrow)要好的多。再如,丢脸(loseface),火上加油(topouroilontheflame),了如指掌(tohavesomethingatone'sfingers'ends)。同样“coldwar”翻译成为“冷战”。

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作者认为应该主要采取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汉语拼音加注或者加解释性的译语;一种是直译加注或者解释性的译语,其实这两种方法往往杂糅在一起,直译中有音译,音译中有直译,但都是有解释性的译语在里面。对于直接用汉语拼音,除了有些在英语世界里已经很常见,已经为他们所接受的词(例如,kungfu,wushu,dofu,jiaozi,zongzi等)之外,外国人一时间还难以接受,所以加注,或者加上解释性的译语在目前是有必要的。例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里的一个句子“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中的“东施效颦”,他是这样翻译的:"Ifso,she'sTungShihimitatingHisShih..."His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通过加上的这点解释性的语言,译者把“西施”和“东施”所蕴涵的文化韵味展现无余。

《汉英词典》上对文化词汇的处理基本上是两者皆有,即音译+直译+注释或解释性的译语。这种方法是非常可取的,能够很好的传播中国文化。例如《英汉词典》里对东施效颦的译法: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西施),onlytomakeherselfuglier----crudeimitationwithludicrouseffect..

如围魏救赵的译语:besiegeWeitorescueZhao-relievethebesiegedbybesiegingthebaseofthebesiegers

汉语拼音加解释性译语或者加注,或者直译加注,或者加解释性的译语等等翻译方法,相信过不了多久,外国人熟悉了,理解了,自然加注的那个“尾巴”就可以去掉了,文化传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同样,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最终译为Huwa。其好处在于彰显和弘扬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的神州七号译为ShenzhouVIIspaceship,中国宇航员译为Taikonaut,都体现了这样的翻译策略。

3结束语

张后尘先生(2004)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是肤浅的,不经过对话,东西方的隔阂很难消除。开展东西方对话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英语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作者同样也认为,西方世界对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的了解何尝不是肤浅的?对于那些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中国的文化词汇,作为英语工作者,尤其是翻译工作者,在对外传播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让外国人尝试、清楚的了解、直到理解、应用融合?而不应该只图当时的通俗易懂而一味的“归化”了这些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词汇。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不仅仅是“拿来”:把外国的东西引进来,让国人感知到、体验到异国情调,更是要多“给予”,向世界奉献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也体验“中国情调”,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中拥有她应有的地位,汉语也应该为丰富英语语言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外国人了解她,理解她,接受她,最后融合其中。这才是跨文化交际要达到的目的。这才是英语工作者要切实做好的事情。正如包惠南所说的:“语言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2004: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