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CT分析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骨髓炎的CT分析报告

张举

张举(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中图分类号】R81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088-02

【摘要】目的在X线应用基础上对骨髓炎的CT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提高骨髓炎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13例骨髓炎患者所患疾病病理的分析和临床资料,得出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全部比例经问诊、病理活检确定患骨髓炎后,分析了其软组织、骨质等的CT特点改变。结论骨髓炎不具有明确的CT特征,临床需结合其它资料进行确诊。

【关键词】骨髓炎CT骨髓腔消失

骨髓炎为少儿、青少年常见病,在临床比较常见。但是骨髓炎类型多样,有急性、慢性、化脓性等分别,并且有些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中也经常出现,容易误诊,因此如何准确运用影像学资料进行确诊有着重要意义。骨髓炎借助CT的帮助不同于平片的作用,可以获得早期诊断,在尽可能早的时间里对骨髓炎实施治疗。我院于2010年11月~2012年3月接诊骨髓炎患者13例,在X线的基础上采集了CT数据,主要进行CT分析,现将分析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观察对象:所有13例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分布在15到28岁间,平均值为24±3.6岁。所有病例病程时间在2个月~6个月不等,11例病例出现红肿热痛典型的炎症反应症状,2例症状不明显。在血常规检测中8例病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白细胞升高。问诊过程中发现,有3例病人曾在近段时间内感冒发烧,有2例有创伤经历。在实验性抗炎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例均有症状减轻表现,部分不明确病例还进行了病理活检确诊[1],最终确定此组13例病人为骨髓炎病人。

1.2观察方法:所有病例都进行X线正侧位片和CT扫描的方法进行检查。CT检查采用GEProspeedEⅡ双层螺旋CT,在X线确定病变范围的基础上,按层距层厚都为5mm,螺距1mm的标准进行图像扫描,其中10例进行了增强扫描。

2检查结果

本组病例中硬化性骨髓炎5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6例,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2例。13例病例中,发生于肱骨的7例,股骨4例,其余部位2例。5例硬化性骨髓炎中,可见X线下骨干增粗,骨质增厚,并且骨密度影增大、骨小梁排列紊乱。在CT检查中可以发现其中3例出现骨脓肿,5例病例都有软组织肿胀破坏现象,骨膜反应较严重,并且有4例出现局限性的骨质硬化区,3例出现骨髓腔消失的现象。在8例化脓性骨髓炎病例中,X线见软组织肿胀5例,脓肿5例,骨膜反应6例,骨髓密度增加4例。CT扫描见软组织肿胀8例,脓肿7例,骨膜反应7例,骨髓密度增加5例。在10例增强扫描病例中,均见圈状强化现象,液化区未见增强。

3讨论

骨髓炎是由一种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细菌(一般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侵入机体而致的化脓性感染病,侵入途径包括血行感染、直接由软组织进入或者由外伤直接侵入骨髓,它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单纯骨髓发炎,而是指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均受细菌感染而产生的一系列病变,因此单称骨髓炎也不恰当,而应称为骨、髓炎。但由于“骨髓炎”这个名称习用已久,所以临床上仍以“骨髓炎”命名。在骨髓炎中,硬化性骨髓炎临床上主要见骨干部位,因为炎症刺激的长期作用,导致病人骨质大面积进行性增生,发生腔内纤维化,造成骨髓腔消失的改变。此时骨质生长得不到机体血供营养,骨内的氧张力下降,促使骨内膜下骨样组织增生,沉积和钙化,骨质发生硬化,Haver管阻塞出现,反应性骨内膜增厚,骨皮质呈梭形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但此时还未见骨坏死或脓肿。硬化性骨髓炎在前期一个月进行X线检查时不易发现异常,但此后骨髓腔内外膜因炎症刺激增生,骨皮质增厚硬化,骨髓腔变小或消失并可看到大片浓白阴影从而可以明确得出诊断。CT检查较X线可发现早期硬化性骨髓炎,因为硬化性骨髓炎早期即可发生强烈的骨膜反应,出现软组织肿胀和骨皮质增生。对待硬化性骨髓炎,目前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和手术开窗的方法进行治疗。

化脓性骨髓炎临床更为常见,并且因为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目前典型病例不断减少,不典型症状者更加增多,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了困难。化脓性骨髓炎由细菌感染人体后,好发男性,具体多见于干骺端。其原因在于干骺端血供丰富,循环支路较多,细菌在循行过程中更加容易停留在这些地方造成感染,还由于此处血供营养丰富,细菌停留后增殖也更加容易。在细菌增生过程中,对机体形成脓肿的程度直接取决于细菌毒力发挥的强弱。若毒力强势迅猛,则机体可发生急性广泛性的脓肿,在CT表现下则见大片密度减低区,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晰。相反,若毒力弱而持久,病变会比较局限。由于化脓性骨髓炎骨膜反应一般在两周后,故常规X线平片不能满足临床早期诊断的需要,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应借助CT的帮助进行。CT对组织密度变化较敏感,可以在软组织化脓阶段对疾病确诊并引导穿刺治疗,减少脓液对组织的压迫,减少组织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充分起到了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极大的维护了患者的健康利益,减少了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但也有人认为手术的应用比抗生素的使用更好[2]。事实上,参与本次观察进行CT检查的患者相较其它报道仅使用X线进行检查而言其骨膜反应的发生例数和程度、死骨出现的例数都有明显减少。

近年来也有人根据骨膜下脓肿处骨膜是否破裂或剥离来确定化脓性骨髓炎的CT分型,具体为从皮下脂肪、肌间隙、骨膜下脓肿、骨质结构改变等将其确定为四型,并从治疗后果好坏的角度又将其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3],有较大实用价值,值得临床实践推广使用。化脓性骨髓炎在CT检查上虽然可以确定病情的进展,但是因为其影像学特征与结核、肿瘤比较相似,特别是遇到不典型病例时,更加容易和骨肉瘤、尤文氏肉瘤、非骨化性纤维瘤等混淆,造成误诊。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根据问诊资料和血常规并综合影像学结果分析才能减少对疾病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怀疑为化脓性骨髓炎时应早期进行CT检查,争取早期做出诊断,争取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FalagasME,SiemposII,PapagelopoulosPJ.Linezolidforthetreatmentofadultswithboneandjointinfections[J].IntJAntimicrobAgents,2007,3:233-239.

[2]GradosF,LescureFX,SennevilleE.Suggestionsformanagingpyogenic(nontuberculous)discitisinadults[J].JointBoneSpine,2007,2:133-139.

[3]汪礼迪,朱从群,乐庸生.化脓性骨髓炎的CT分型及其临床价值[J].成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l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