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论建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刘阳1岳红颖2

关键词:建筑项目可持续发展

0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全新的发展思想,它要求人类以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展人类文明,保证社会具有持续性发展能力,使人类逐渐从工业文明跨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文明社会。经过以上对可持续性概念的研析,笔者认为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概念可定义为:在建设项目形成和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接近或达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标准的程度。它体现为生态环境的相容性、技术的清洁性、经济的合理性、社会的公正性。人类实施的建设项目必须较充分地满足这几方面的要求,才能有效地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的相容性

建设项目能保持或增强生态环境对其的承载力和对其具有适应性,以及其对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认为,整个生态环境都是资源,即不仅生态环境的各种物质性组成要素是资源,而且不同的生态环境状态也是资源,并且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生态环境除物质性部分外,还有非物质性部分——生态环境状态(即生态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以特定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状态)。生态环境状态体现了生态环境系统的总体性和功能,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生产和消费的服务功能,而且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艺术和道德等的需求,人类既离不开物质性资源,也离不开非物质性资源——生态环境状态,所以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协同演化,否定以“征服”和“主宰”自然为自豪的错误观念。然而,传统观念认为资源的概念仅局限于组成生态环境的水、土地、矿产、森林、生物、海洋等各种物质性要素,资源的数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造成因不合理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所导致的生态问题。因此,无论拟建项目还是已有项目,生态环境的相容性要求人类在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多种资源的整合与转换过程)中,都要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彻底摒弃把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之物的错误、愚昧观念和行为,提升资源利用率,扩大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对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应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以使生态过程和经济活动相互协调,保持生态平衡;对不可再生资源还要不断研发对生态环境无害的物质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超越其替代物产生的速率。从而尽力减轻和减缓项目的资源消耗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承载压力,保证建设项目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技术的清洁性

指建设项目在其整个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包括项目营造和运用期间所用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美国首先提出其初期思想,这一思想一经出现,便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实施。我国政府于1994年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列为“重点项目”之一。清洁生产是变传统的终端控制为过程控制,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建设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而带来环境状态问题,所以技术的清洁性要求其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积极采用清洁的上游产品,从过程和源头上减轻和消除环境污染,降低项目对人类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3经济的合理性

指建设项目在充分承认并考虑生态环境的完整价值与成本的前提下,保证生态资源持续利用和减轻环境污染,增加社会财富和福利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态环境给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财富,而无视环境资源的存在价值,所以在传统经济学中把生态环境资源(尤其是其中的生态环境状态)视为“免费物品”。因此在经济活动中,这种“免费物品”的存在价值从成本中被一笔勾销,导致“免费物品”的过度利用、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表面上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但这种所谓的“高效”经济活动却迫使人类不得不花费更大的财力去修复、补偿,以恢复至原来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认为,生态环境的多功能性决定了生态环境的多价值性,生态环境能满足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需求,因而是具有价值的,人类从事各种发展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必须与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价值相协调。因此它要求承认并考虑生态环境的全部价值(特别是其中的生态环境状态的价值),并将其作为资本——生态环境资本,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等类经济核算与评估之中。但是,实施建设项目的传统模式却没有考虑与核算环境资源的全部价值与成本,把资源环境当作“廉价”“免费”物品,外化环境成本,导致“公地的悲剧”。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实施建设项目必须以增加社会财富和福利为归宿,核算生态环境的全部价值与成本,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和增加科学技术含量的途径,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将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4社会的公正性

指建设项目在不对后代的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构成威胁的前提下,能为逐步提升其目标受益群体的生活品质和不断丰富生活内容,在促进人口素质、文化教育、公众健康和社会公正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贡献程度。与其他生物一样,人类也要繁衍后代以使自己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延续,而人类只有依赖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得以生存,没有自然生态系统也就没有人类自身。因此可持续发展道德观要求代际公平,即当代人的一切活动(特别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都应考虑对后代人的影响,不能以浪费和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增加当代人的财富,损害后代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社会的公正性正是按照可持续发展道德观,要求建设项目的实施要公正地处理人类的代际代内关系,以正确地发挥其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上述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环境的相容性和技术的清洁性分别从自然和技术层面体现可持续发展资源观,经济合理性从经济层面体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而社会公正性则是可持续发展道德观和资源观的体现。生态环境相容性是建设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术的清洁性是建设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经济合理性是建设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社会可持续性则是建设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要求人类以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展人类文明。建设项目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就应具有可持续性。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环境的相容性、技术的清洁性、经济的合理性及社会的公正性四个方面,当人类实施的建设项目较好地达到了这四个方面的可持续性要求,就会有助于保持环境的承载力,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代际代内公平分配,形成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