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杜光华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杜光华

善教者,必善问。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经常用启发性的问答法进行教学。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应作为专门的教学艺术,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设问艺术,首先,笔者根据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切身体验,谈谈课堂提问在历史教学中的功效。

一、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情况置疑问难,创设问题情景,可以起到集中注意力、检查教学和反馈信息、沟通师生情感、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功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不同环节的提问有着各自不同的功效。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导入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也起着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使学生和教学保持一致和同步;在变换讲授主题时,从旧主题转入新主题的过渡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直观教具演示时,对文物、地图、音像进行递进式提问,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过程中的纵横联系的对比式提问,可以使学生从局部认识发展为系统完整的规律性认识;在课堂讨论中的诱导提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的总结提问,为巩固、升华新知识,或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或为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使学生自觉地、正确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等等。当然,过分僵化提问功效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较为成功的经验。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科学创设课堂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设问的内容应集中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集中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集中于学生认知的疑惑处,集中于教学的关键处,集中于规律的探索处。另一方面,课堂问题的创设,还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既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也不会引起学生共鸣,甚至导致“冷场”的尴尬。

其次,角度新颖,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个问题,学生感到似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

第三,故设障碍,诱导思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层层设问,步步深入。问题的提出应由易而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如讲《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时,提出一连串问题:①苏联是什么时候成立的?②“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发展有何影响?③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④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⑤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⑥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⑦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述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第五,难度适中。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提出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提问时问题应尽量避免那种“怎么样?”“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而引出的简单回答。但也不能偏难、偏深,脱离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

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每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2.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但如果不适当,会适得其反。一节课提多少次问合适,没有统一的定准。一般视教学需要而定,该问则问,不该问则不问。一般情况,教学起始、中间与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在这三个环节中间提问较少。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头脑中灵光闪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每提一个问题后,要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加全面。

3.面向全体、及时反应,促进交流。提问要面向全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责任感,同时便于教师全面发现学生中的问题。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差异,因此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问题的合理分配,容易的问题,让一般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可让优秀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露脸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参与和成功的快乐。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及时评价,正确分析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误答得原因,分析个别学生的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同学理解的异同等等。切忌笼统评价,简单处理。同时,教师通过评价、说明、再次提问,促进师生间的交流。